梅花村29號,英式風格的陸幼剛公館。
嶺南傳統建筑近代篇之1
嶺南傳統建筑(亦稱“嶺南歷史建筑”)可分為嶺南古建筑、嶺南近代建筑、嶺南早期現代建筑。從本期開始,我們轉向品賞嶺南近代建筑。
嶺南近代建筑可分為3類:1.基本按照中國傳統建筑樣式建造,但部分採用西方建筑材料和技術的建筑﹔2.基本按照西方傳統建筑樣式建造,但部分採用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和技術的建筑﹔3.採用中西方材料和技術的折中主義樣式的建筑。而嶺南早期現代建筑是指新中國成立后的20年內建造的適應嶺南氣候、反映嶺南文化的現代建筑。20世紀80年代后,嶺南傳統建筑受到了高層、大空間等現代技術的沖擊,嶺南早期現代建筑形成的建筑風格迅速地退出歷史舞台。
今期,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近現代中國的首個模范住宅區——梅花村。
梅花村曾被稱為“嶺南第一村”。80年前,這裡是國內第一個模范住宅區。據辛亥革命元老古應芬哲嗣古滂介紹,“梅花村”這個名字與南京中山陵十株梅花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和陳濟棠同時期在梅花村興建別墅的,還有十數位國民黨高官政要,故這裡又被稱為“廣東政治權力的后院”。但如今,除了陳濟棠公館、歐陽山故居被《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列作文物線索外,其他老建筑卻無人問津。據資料,1992年梅花村尚存優秀近現代建筑18處,但記者實地考察發現如今僅存5處。
梅花村:國內首個模范住宅區
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讓嶺南城市廣州進入現代化建設的轉型時期。1921年廣州市政廳成立,孫中山之子孫科任廣州市第一任市長。孫科同時是一位規劃達人,當時歐美近代城市規劃中頗為流行的“田園城市”理論的中譯名“花園都市”,就是在孫科的《都市規劃論》中首先被提及。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彭長歆指出,孫科的觀點或許影響了孫中山,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要在廣州建立“現代居住城市”,並把廣州規劃成擁有公園的“花園都市”。
不僅如此,“田園城市”的建設還是中國早期城市近代化的策略之一,而廣州作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策源地和最早由中國人開始市政自治的城市,被選擇作為模范和樣板。
1921年孫科致電廣東省長陳炯明,建議在城市東郊沿白雲山一帶的山丘地帶拓展土地,進行模范住宅建設,但該計劃因為陳炯明“叛亂”而被叫停,直到1927年林雲陔任市長時才得以有系統地實施。1927年7月14日,林雲陔在第108次廣州市行政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模范住宅區”。
1929年廣州市第一任工務局長程天固在模范住宅區基礎上提出建設鬆崗住宅區,范圍在“東山安老院(即今梅花村省委幼兒園及省委工程隊)之南、廣九鐵路之北、東至自來水塔、西至仲愷公園(即今1路公交車東山總站)”。工務局建筑師林克明完成了全部四種獨立式住宅的設計。
和東山其他住宅區不同,鬆崗住宅區主要是本地官僚政要的居所。1932年,鬆崗住宅大體建成,廣東軍政要員包括陳濟棠、孫科、林直勉、徐景堂、李揚敬、劉紀文等在鬆崗住宅區建筑官邸私宅。1932年5月,鬆崗住宅區更名為梅花村。
新中國成立后,梅花村最初是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進駐,接著省委、中南局遷入,“文革”中軍區遷入,“文革”后退還給省委。
梅花村69號、71號:
曾為天主教安老院
在人們的印象中,民國時期法國天主教安老院就位於現門牌號為梅花村71號的省委機關幼兒園所在地。但據古滂回憶,其實幼兒園東側,即現門牌號梅花村69號的省委工程隊所在地,其實也是民國安老院的一部分。
據《廣州宗教志》記載,1913年,安老院由天主教法國安老會會士創辦,地址在一德路白米巷口附近。該院宗旨為撫恤鰥寡,凡是天主教徒中年老而無所依靠的老人,均可入院養老。院內分設男、女安老室,可容納百余人。
記者現場所見,現門牌號梅花村69號的省委工程隊所在地內,有一座紅磚清水牆的外廊式(殖民地式)建筑,以及至少6座黃色灰水外牆的連片磚木結構簡單平房。
梅花村34號:
電影《羊城暗哨》取景地
位於梅花村36號歐陽山故居西側的梅花村34號,有一座兩層半高的獨棟住宅。由於時間的洗禮,老房子顯得陳舊,白色外牆開始斑駁剝落。老房子陽台採用的波浪紋造型給人以深刻印象,老宅的木窗戶仍是當年原汁原味的構件。
梅花村34號最初的主人是誰,恐怕難以確定。這可能是張發奎弟弟的宅邸,也可能是抗日戰爭中國將領、軍事家薛岳的故居。
網友“老沈博園”是梅花村居民,他提到,梅花村34號曾做過華南協作區辦公樓。1971年~1972年左右,不知什麼原因,這棟樓住了很多黑人(留學生)。原廣東省副省長寇慶延也住過此樓。電影《羊城暗哨》曾在此取景,片中多次出現拍攝於這棟樓的場景。
民國時期梅花村歷史記憶地圖
據1992年《中國近代建筑總覽·廣州篇》中列出當時尚存的梅花村近代建筑有17項(其中安老院有4項),古應芬、陸匡文、劉紀文、黃素居公館當時均保存完好,該書還遺漏統計陸幼剛公館。但據本次實地考察,梅花村近代建筑僅剩5處,安老院、陳濟棠公館、陸幼剛公館、歐陽山故居、張發奎弟弟故居。另據《中國著名建筑師林克明》,嶺南建筑大師林克明1933年設計了梅花村中林直勉、李揚敬、黃居素、蔣光鼐、劉紀文5座住宅,但這次考察發現,5座住宅均全部拆除。
陸幼剛公館 英式別墅風
梅花村29號並非“肖殷故居”
古滂指認,現門牌號為梅花村29號的獨棟建筑就是國民黨元老陸幼剛的公館,陸幼剛的姐姐陸景賢是當時廣州市長林雲陔的妻子。陸幼剛公館是一座英式鄉村風格別墅,淡黃色的二層洋樓掩映在濃郁的花木林蔭下,充滿田園韻味。別墅東側的兩層有清水紅磚牆和水刷石砌成的外廊,砌法富有裝飾性,坡屋頂的屋面瓦是陶制菱形平板瓦,是英式瓦的特點。值得一提的是,二樓窗戶的頂部抹了圓角,別具心思。
古滂說,當年的老房子除了陳濟棠公館,能得到完好保留的恐怕隻剩梅花村29號的陸幼剛公館。談及其中因由,古滂說起另一段歷史。
上世紀90年代初黎子流任廣州市長時,陸幼剛之子陸景文在美國做土木工程師,當時市政府計劃在環市東路建設世界貿易大廈。陸景文從美國歸來進行投資,並設計世貿的基礎工程。世貿順利落成后,市政府把梅花村陸幼剛公館發還陸家,因此得以保留至今。
“網絡上流傳梅花村29號是‘肖殷故居’,極不妥當。我希望這次報道能夠澄清這個廣泛流行的誤傳。”“省城風物”成員陳曉平表示,據肖殷妻子陶萍《梅花村散記》一文記載,梅花村門牌變動不止一次,而肖殷住的是27號(老門牌曾經先后為20號、4號)。到目前為止沒有直接而明顯的証據証明肖殷住過29號。就算短期住過,按“名從主人”的原則,29號也隻能稱為“陸幼剛公館”。
但是,2012年6月7日,民間文保人士“中國俊才”在其豆瓣相冊發布了梅花村29號(也即陸幼剛公館)的照片,卻直接稱之為“肖殷故居”。此后,通過網站和紙媒等平台傳播,“這個錯誤結論已造成不良影響。凡讀過此信息的人,若非知道內情,都會誤認此處為肖殷故居”。
梅花村27號:
梅廬已消失
變身派出所
提起“梅花村”,人們都以為是因為陳濟棠酷愛梅花,在公館門前栽梅成列而得名。然而,近日,辛亥革命元老古應芬哲嗣古滂重游梅花村時,拿出一張老照片,講述了另一版本的歷史。
“如今梅花村27號梅花村派出所就是先父古應芬宅邸所在的位置。”指著派出所的方向,古滂說道,“84年前這裡是梅花村1號,梅廬就是照片上的房子。”為何稱之為“梅廬”?古滂講述道,梅花在1929年被定為中華民國“國花”。同年,南京中山陵建成並購進大批梅花在陵園種植,當時古應芬負責管理陵園,中山陵方面把種不完的其中10株梅花贈給古應芬。后來,古應芬將這批梅花帶回廣州種植。
其時,廣州市長林雲陔正打算推行鬆崗的模范住宅區建設。古滂拿出一封林雲陔在1930年前后寫給古應芬的書信,信中提到,“新住宅區已稍具規模”,還設有派出所,駐有警察20名,治安良好。寫信時林雲陔搬入住宅區已有兩個星期,林市長還親自作擔保向廣州市立銀行貸款15000元為古應芬建造宅邸。
“梅廬”的設計者是陳榮枝,他正是愛群大廈的設計師。古滂提到,“梅廬”分前后兩座,均為兩層高,前座是居所,后座特辟為書庫之用。古應芬在梅花村的宅邸建好后,就在后花園種植從南京運回來的梅花。后來,古宅也改名“梅廬”。古滂回憶道:“當時梅花村隻有我家種植梅花。”
“先父58歲時因罹患牙疾,於1931年不幸英年早逝。我在1930年~1938年就住在梅廬,1938年日軍進犯廣州時搬離,我前往香港。”古滂說道,1945年抗戰勝利后,由武漢大學調任廣州中山大學任校長的王星拱入住梅廬約3年光景,把梅廬作為校長宿舍。新中國成立后,房屋被中南局接收,“梅廬”在上世紀90年代遭拆毀。
文/記者莫冠婷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