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紀念《追憶似水年華》出版100周年:讀普魯斯特,請放慢呼吸

石劍峰

2013年11月12日08:26    來源:東方早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讀普魯斯特時,請放慢呼吸

  1871年7月10日出生的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傾注在《追尋逝去的時光》中。

  1913年11月8日,《追尋逝去的時光》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出版。

  普魯斯特撰寫《去斯萬家那邊》時的筆記和涂鴉。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早早就上床了。有時,剛吹滅蠟燭,眼皮就合上了,甚至沒來得及轉一下念頭:‘我要睡著了。’但過了半小時,我突然想起這是該睡覺的時候呀,於是就醒了……”《追尋逝去的時光》(另譯為《追憶似水年華》,本文所指為周克希譯本,下文簡稱《追尋》)的這個著名開頭,在100年前被認為是個笑話。1913年2月奧朗道夫出版社的退稿信說:“我這人可能不開竅,我實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寫他睡不著,在床上翻過來翻過去,怎麼居然能寫上30頁。”還有一封退稿信更刻薄:“把這部720頁的稿子從頭到底看完……簡直不知所雲。它到底在講些什麼?它要說明什麼意思?要把讀者帶到哪兒去?”(延伸閱讀:A27版《追尋》第一卷文選)

  然而100年后,《追尋》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傾注在這部小說裡了,他認為寫這部小說比他之前做過的所有事情都重要一千倍、一萬倍,“以前的那些事情跟它比,簡直不值一提。”

  1912年下半年,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完成了第一卷《逝去的時光》(后改名為《去斯萬家那邊》)和第二卷《尋回的時光》(后成為第七卷)的初稿,總的書名是《心靈的間歇》,法文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間歇性停頓”。1913年3月,在遭到屢次退稿之后,他把書稿交給格拉塞出版社自費出版,先墊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樣的時候,把書名改成了《追尋逝去的時光》,與此同時,他將兩卷分別命名為《去斯萬家那邊》和《蓋爾芒特家那邊》。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終於出版。

  普魯斯特對此書充滿期望,他曾對好友說:“我真的覺得一本書就是我們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它比我們自己更重要,所以我現在為了它,像父親為了孩子一樣四處求人,是再自然不過的。”

  在普魯斯特1922年去世前,他終於完成了7卷本的《追尋》,他在結尾處寫上“Fin”(完),“現在,我可以死了。”普魯斯特說。

  100年后,我們還在讀《追尋》。為紀念《去斯萬家那邊》出版100周年,法國各大出版社都在出版跟普魯斯特有關的圖書,比如當年要讓普魯斯特自費出版的格拉塞,今年出版了普魯斯特親自刪減的縮減本《追尋》,再版了幾本普魯斯特傳記。今年2月到4月,紐約摩根圖書館還舉行了一個普魯斯特手稿展,書稿和校樣稿上布滿作者修改的手跡。11月8日至14日,紐約人連續7天在紐約不同的地點舉行《去斯萬家那邊》的朗讀會,這七個地點號稱與小說裡的場景相似。一連串的研討會也將在這個月在紐約舉行。

  日前,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法國作家、出版人夏爾·丹齊格和南京大學教授、法國文學翻譯家許鈞分別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談他們對普魯斯特和《追尋》的閱讀。

  讀普魯斯特就像深海潛水

  勒克萊齊奧前幾日在上海參加國際童書展,這幾個月一直在南京大學執教,教授藝術和文學,普魯斯特的《追尋》也是他課堂上講授的內容之一,“一定要講普魯斯特和《追尋》,這是繞不過去的。”“我個人現在一直會看普魯斯特的作品,尤其是《追尋》,比如我最近又在看其中的第五卷《女囚》,以前我看這卷的時候,對它的內容不是太熟悉,所以我想再看一遍。”不僅是勒克萊齊奧,多位採訪過的法國作家都曾告訴記者,他們至今還會重看這部小說。《追尋》之於他們就如同《紅樓夢》之於中國作家。

  勒克萊齊奧最早接觸《追尋》是在很年輕的時候,他的感受如同其他所有初讀者一樣,“非常難讀”。勒克萊齊奧說,“我一開始的印象是,書裡的句子非常難,裡面的人物不是很友善,感覺上不讓讀者去接觸他們。《追尋》描寫的是19世紀末巴黎小資產階級的生活,他們整天不工作,就是聚在一起,經常表現出自私的一面。當時,我不是很喜歡小說裡的這些人。”

  夏爾·丹齊格另外一個身份是法國格拉塞出版社的叢書主編,100年前,普魯斯特在多次被退稿之后,在這家出版社自費出版了《去斯萬家那邊》。在丹齊格位於巴黎出版社的狹小辦公室,到處可以看到他主編的普魯斯特作品,作為一名《追尋》的瘋狂愛好者,這部被公認為難讀的小說在他看來卻“很容易讀”。丹齊格在他的辦公室對早報記者說,“因為《追尋》寫得很好。寫得好的書總比寫得糟糕的書更易讀。”丹齊格說,閱讀普魯斯特就像深海潛水,“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呼吸節奏,你閱讀時也得改變平時的呼吸和心態。”

  “因為他的句子寫得很長,又不緊不慢。所以在閱讀時,呼吸要比平時更緩慢。的確,普魯斯特寫的日子比正常的生活更緩慢。讀普魯斯特的時候,要對自己說,我們在玩深海潛水。要拋棄白天的節奏,徐徐向前,進入這個水族館一樣的世界,周圍的一切都有點軟綿綿、有點遲緩。”丹齊格說。

  今年是《去斯萬家那邊》出版100周年,格拉塞出版社一整年都會出版各種和普魯斯特有關的書。比如由普魯斯特親自做大量刪減的縮減本《追尋》,“我們在1987年找到了這部手稿”。出版社還再版了普魯斯特初中時期的朋友寫的回憶錄《我與普魯斯特》﹔還有另一位朋友羅伯特·德雷弗思的《普魯斯特1913》,“這本書講述了普魯斯特每個月都做了些什麼”。

  在丹齊格看來,閱讀普魯斯特沒有任何難處,可是勒克萊齊奧說,他最后能讀進這部小說、理解這部小說的轉折點是因為一部日本俳句集,裡面有一個詩人說,“你要去聽暴雨的聲音,聽暴雨的聲音是理解這個作品(詩集)很好的方式。”“我意識到,這就像讀普魯斯特的作品,不是去讀懂它,而是去感受它。我記得《去斯萬家那邊》有一段講到,全家人在等斯萬回來,等待的時候就注意聽門口的聲音。聽到‘叮叮’的時候,就知道斯萬回來了。‘叮叮’是開啟我閱讀普魯斯特的一扇門,更加驗証了我對普魯斯特作品的理解——讀懂《追尋》,就是去感受書中的聲音等感性的東西。”

(責編:鮑坤子(實習生)、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