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物》
儒以《詩》、《禮》發塚,大儒臚傳曰:“東方作(日出)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曰:“《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bei,坡地)。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顪(hui,下巴的胡須,連帶指下巴),儒以金椎挖其頤(面頰),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
唐 孫位 《高逸圖》
(局部)
在《庄子》這本書裡頭,儒家人物的形象實在不怎麼樣,孔子要看心理醫生,而他的學生和傳人,居然還去干盜墓的勾當,還留下一本微博版“盜墓筆記”,生動翔實而又簡潔地記錄了儒家弟子盜墓的前后過程和情狀。
盜墓時引經據典
且說某天凌晨,一對儒家子弟潛入某位富豪的陵墓,實施發掘和盜竊,姑且將這兩位同學的身份界定為大師兄和師弟,當然這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
且說師弟挖開墳,進入了墳墓,大師兄在上頭探風,過了好一會,大師兄憋不住了,從上往下傳話,臚傳者,即從上往下傳話的意思。這大師兄問:“東方日頭出來了,師弟,你的工作開展得如何啦?”正在下面開展作業的小師弟回答:“墓主的短上衣和裙子還沒解開呢,告訴大師兄一個好消息,墓主的嘴巴裡含著一顆寶珠,我們這回可有收獲了。”
大師兄一聽,他首先引經據典感嘆一番,用《詩經》裡的文句責備墓主生前的品德:“青青麥苗長在坡地上,你生前不從事慈善福利業,卻把財產含在嘴巴裡,這又何苦呢?”
然后,大師兄具體指導盜墓工作:“你先揪住尸體的發鬢,壓住他的下巴,然后用鐵錐敲開他的臉頰,接下來慢慢地分開他的腮幫,記住,千萬不要弄壞嘴巴裡面的珠子,不然我們這一趟就白干了。”
真鬧不清是文化人盜墓,還是盜墓人有文化,手法老辣且不說,而且極具有文化含量,什麼“東方作矣”,“青青之麥”,據說都是《詩經》裡的句子,當然,翻現在的《詩經》,根本找不到這幾句,可能是散章逸句。所以,《庄子》諷刺說:儒家的人用“詩”“禮”文化經典,去干盜墓勾當。
這則“盜墓筆記”肯定是虛構的,但透露出作者憤慨不平的心理,戰國時代可能有這麼一種現象:一方面老辣熟練地干著不為人齒的勾當,另一方面卻用文質彬彬,道貌岸然的姿態來修飾掩蓋前者的作為,詩書禮儀落在盜墓賊之流的手裡,是盜墓賊的幸運呢?還是詩書禮儀的不幸呢?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