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歐美國家正在以中國文學為重要媒介,全方位了解、探尋今日中國迅速崛起的原因,並預測中國的未來。同時,中國社會也需要通過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和研究,重新確定自己的位置
改革開放30多年,是中國重新崛起並又一次屹立於世界的歷程,也是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國迅速傳播的歷程。特別是近10余年來,隨著講授、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紛紛興辦,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越來越大,漢學在歐美等西方國家亦越來越受關注,成為西方了解中國的重要文化橋梁和交流渠道。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楊慧林在第三屆漢學大會上指出漢學研究和傳播的當今意義:“梳理傳統漢學與當代研究的承續,推動中國主流學術與海外漢學的溝通,探討世界對中國的闡釋以及‘中國道路’對世界的意義,使‘文明對話’與‘文化交流’的主旨得到進一步深化。”作為西方漢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歐美國家的中國文學研究成為中西文化互相交流、中西人民相互了解的一種重要方式。而中國文學在西方國家的傳播和研究,同樣成為中國了解自身地位不斷提高的一個窗口。
中國本土的文學研究不但已經超越和擺脫了模仿西方的初級階段,並且出現后來者居上的可喜趨勢,與此同時,歐美出現對當下中國和中國文學進行研究的新漢學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說,歐美國家的中國文學研究以20世紀90年代為分界線,經歷了兩個階段。在90年代之前,歐美國家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上,對當代文學的研究性成果並不多。甚至直到80年代中期,它們對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中國當代文學也知之甚少,即便是有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文革”文學階段,根本沒有對當時的新時期文學進行了解和研究。由於當時中國對西方打開國門和進行相互交流的時間隻有短短幾年,而此前幾十年的冷戰格局和文化隔膜亦使西方不了解當時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現狀,導致當時歐美漢學的發展遠遠落后於中國當代文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二者顯然處於不對等的層面。
不過90年代之后,西方漢學與中國當代文學之間的不平衡關系卻被打破,歐美國家的中國文學研究亦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首先與整個歐美學界發生的“理論轉向”學術趨向有關。歐美國家的中國文學研究也從注重分析文學各要素的“文學研究”模式轉向“文化研究”模式,利用西方社會學、人類學和文化學等多種文化理論來闡釋中國文學,尤其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特征。西方漢學出現一種新的發展趨勢,不僅重視對中國當下歷史現實、文化背景和文學體制的研究,而且更關注中國和中國文學在當下的繼續發展。相比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傳統漢學,這種研究新趨勢又被稱為“新漢學”。其次,歐美漢學家研究中國文學時的學術視角也發生顯著變化,即由此前僅關心西方學界對他們的學術評價,轉向關注中國大陸本土學術圈的評價體系和對他們的學術評價。雖然中國大陸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翻譯和引進西方文學和漢學成果,並且在80年代中后期經歷了西方理論大規模涌入的繁榮昌盛時期,而當時西方漢學也的確在歷史觀、方法論和理論觀念上佔據了學術優勢,一度能夠為本土學者提供模仿學習與反思的全新切入點。但是自從90年代之后,中國本土的中國文學研究在吸取、借鑒中外古今學養的基礎上闖出了自己的學術之路,超越並擺脫了此前亦步亦趨模仿西方漢學的初始階段,在實踐中形成比較穩固的學術評價標准和體系規范,已經進入學術研究較為成熟和獨立的“學術的自覺”時期。在這種全新的學術背景下,歐美漢學家一方面參與到中國本土的知識學建構中,對90年代以來中國本土文學研究的“世界性”和“現代性”品質的形成產生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們也極力吸收、借鑒中國本土的最新學術成果,使之成為支撐自己學術的重要因素,並以此來充實、提高自身學術水平。這種學術“東移”現象亦逐漸成為西方漢學的一種常態。這說明西方漢學走下“西學為是”的學術神壇,正逐漸匯入中國本土的文學研究浪潮裡,並成為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從中國本土研究的角度來說,本土研究已經追趕上歐美發達國家“文學現代化”的步伐,並且出現后來者居上的可喜趨勢。
歐美漢學之所以出現以上這些新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中國在國力增強之后,經濟、軍事、政治和文化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因而中國文學研究在西方學界也慢慢從邊緣、冷落走向中心和繁榮昌盛,成為漢學中的顯學,這亦是歐美國家重視今日中國的一個副產品。與此同時,中國本土學界比西方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中國文學研究始終處於主流位置,所以西方漢學的成果在中國本土圈內會獲得更多的認可,漢學家相應也會得到更高的學術聲譽。由於中國本土的文學研究發展非常迅速,成為世界學術圈內繼續繁榮發展的主要力量。所以西方漢學必須通過吸收這一“他者”的學術營養來不斷豐富自己,才能繼續保持一種“世界水准”。其二,西方需要通過中國文學來了解和讀懂中國,尤其是當下中國的社會現狀。作為一種認知媒介,文學不僅是作家主體創作出的充滿情感、認識或想象的作品,而且在更高的意義上,更是社會中多股力量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產物。文學不僅是作家個人意志的表達,也受到具體的、影響文學作品生產及接受的文化體制,諸如創作機制、教育體制、出版體制、傳播機制等物質性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文學研究不但包括文學的精神層面,而且還有中國文化制度等物質層面的內容。所以,必須置身於當下中國文學的語境中,才能真正了解中國的優勢和缺陷,這不但是那些依靠中國文學研究在歐美學界立足的漢學家的目標,更是歐美國家意識形態研究的要求。可以這樣說,中國文學不僅是西方讀懂中國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軟實力”的一種具體表現。在這個背景中,中國文學成為一座重要的橋梁,它經由西方學術圈和文學圈,逐漸向其他社會領域和西方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滲透,並且抵達他們的內心深處,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同時這使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和研究進入深層次,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由此進入新的階段,而海外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熱潮正在掀起。
中國文學在西方的傳播和研究,歐美漢學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表明讀懂中國已經成為理解世界的一個必要條件
需要指出,歐美漢學在90年代后還出現一個顯著變化——有中國大陸學術背景的漢學家的大量出現,改變了此前由英美本土漢學家和港台教育背景的漢學家一統歐美漢學界的學術格局。這些新崛起的漢學家,如比較活躍的張旭東、劉禾、唐小兵,等等,由於身兼西方理論和中國本土文化的雙重知識背景,他們不但把歐美漢學的研究重心由新中國成立前的“現代文學”轉向新中國成立后的“當代文學”,形成不同於此前的漢學家和中國本土學者的“異質”文化特征,更加注重在西方漢學和中國本土學術研究的互動交流中建構“新漢學”的研究特色,某種程度上,他們的本土學術背景使他們成為“中國聲音”的國際代言人,並且形成一股強力影響西方學界全面分析、闡釋當下中國文學和文化現狀的有生力量,深化、提高了歐美漢學對當下中國新形象的學術研究水准,亦促使西方漢學與中國本土研究之間的交流更多。而中國本土的研究在保持自身學術特色的同時,近年來也越來越頻繁地躋身國際學術圈,學術現代化和國際化的色彩日漸濃郁。這些事實均表明,隨著中國話語權在國際上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學和學術研究越來越閃耀著自信、迷人的光芒,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目光。
歐美漢學近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深刻說明歐美國家認識到一個事實:中國在今日世界格局中具有獨一無二的重要性。這些國家正在以中國文學為重要媒介,來全方位了解、探尋今日中國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預測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與此同時,中國也通過中國文學在西方的傳播和研究,通過當下西方漢學的發展現狀,來了解歐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態度變化,並重新確定自己在世界格局中佔據的位置。正是因為中國文學在歐美國家持續、廣泛的傳播,中西文化才得以不斷拉近距離,密切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說,理解中國文學已經成為理解當今世界發展走向的一個必要條件,正如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馬丁·雅克教授所說的:“短短數載后,不理解中國,則無法理解世界。”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文學院)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20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