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口袋裡的中國故事》幽默首演 多個中國經典故事再現舞台

2013年12月23日08:18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  “雖然我們住得越來越高,但是我們的根也牢牢地扎在地底下……”歷經40天緊張排練,“201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年”開篇之作——《口袋裡的中國故事》21日在中國兒藝假日經典小劇場首演。

2014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將推出“201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年”,屆時將有4-5部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新劇目,在中國兒藝大小劇場輪換上演,《口袋裡的中國故事》為開篇之作。該劇講述快樂的熊家四口——是姓熊,而不是熊的熊家四口在生活中遇到了難題,在熊爸爸的帶領下,熊家四口分別用“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路不拾遺”、“孔融讓梨”、“鄰女分光”五個中國故事解決了生活矛盾,重溫中華傳統美德,最后熊家四口在快樂幸福的家庭氣氛中順利拍了全家福。該劇是中國兒藝首次將多個中國經典故事集中搬到舞台,在現代生活中講述優秀傳統故事,演繹方式煥然一新。

創新演繹中國故事 “智慧”傳遞傳統文化

《口袋裡的中國故事》在創作中追求傳統文化現代體現,並表達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劇中熊家四口在講述五個中國故事時分別使用不同的表現手法表現不同的中華傳統美德,如“曹沖稱象”借用紙片人偶講述三國時期中國傳統故事,告訴大家“做事情要學會動腦筋”﹔而“司馬光砸缸”、“路不拾遺”、“孔融讓梨”、“鄰女分光”也分別傳達給觀眾“做事情不要慌張”、“撿到別人的東西要歸還”、“謙讓”、“分享”等中華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全劇。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四位演員每人都要一人分飾多個角色,在每個中國故事中飾演不同角色,在故事表演結束時還要作為“說書人”重溫整個故事,角色之間的不斷變化讓全劇內容豐富飽滿,演出精彩紛呈。

中國兒藝黨委書記雷喜寧說:“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口袋裡的中國故事》作為‘201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年’的起航之作,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鑒別地選取五個經典故事,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並加以傳承,在傳遞朴實意義的正能量的同時給孩子啟迪、啟發和思考空間。”

該劇藝術執導鐘浩認為該劇很幽默,並且“幽默是需要智慧的。”劇中五個中國故事小朋友們耳熟能詳,熊家四口沒有現場說教,而用簡單直觀的道具帶領小朋友融入到中國故事中,在快樂中向觀眾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劇中熊爸爸和熊媽媽從互相搶電視到最終互愛謙讓,熊女兒對熊兒子的評價也從“你個笨笨”轉換成“你個聰聰”,兩個熊孩子之間學會分享……在幽默的氣氛中熊家四口不斷成長,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智慧”地將傳統文化的正能量傳遞到觀眾的內心。

傳統現代相結合 打造創意“口袋”

《口袋裡的中國故事》演出開始,伴隨著活潑動感的現代音樂,爸爸不斷蓋更高的房子,觀眾隨著音樂很快融入到劇中。劇情不斷發展,熊家四口開始講述中國傳統故事,觀眾在含有深厚文化韻味的傳統音樂中輕鬆地聽著故事。該劇作曲劉君利說:“該劇音樂從樂器到音樂風格都會考慮傳統和現代的元素,像樂器不僅包含現代的吉他、貝斯,還融入了傳統的琵琶、簫、笛子、古琴。古琴是純正的中國樂器,是漢文化的瑰寶,所以該劇中古琴的大量運用也更符合講述中國故事的主題。”

相框、雨傘、帽子、蠟燭、夾子、書、花瓶、窗戶、窗帘、冰箱、洗衣機、襪子、燈、雲、星星、烏鴉……所有這些構成了《口袋裡的中國故事》的舞台——熊家四口的家。這個家與眾不同,極具設計感:相框是挂在空中的,窗戶是三角形狀的,冰箱是橫躺在地上的,洗衣機是側臥在地上的,旁邊還有台階可以坐下休息……所有的零散物品用五顏六色的木線勾勒在一起,讓人看到了家的框架,同時又打破了對記憶中家的概念。演出還未開始,小朋友的想象已經展開翅膀飛翔了。該劇舞美設計馮磊說,“小朋友和大人意識中的家是不一樣的,小朋友玩的‘過家家’中的物品是抽象的,但相互之間還是有聯系,該劇中的木線就是承載記憶的載體。”值得一提的是,熊家四口的家門做成了口袋形狀。在劇中,“口袋”門會“七十二變”,它一會兒變成養著很多金魚大水缸,一會兒變成直播拳擊賽和情感劇的電視機……“口袋”門神奇的地方還在於它裝滿了很多很多中國故事,熊家四口在講述每個故事時,“口袋”門都會圖文並茂地展示出故事的原文,讓現場觀眾驚喜不已。

熊家四口服裝造型別出心裁,雖然不是熊,但是每個人的服裝上都印上了明顯的熊掌印,突出熊姓。同時從布料、款式、配飾等方面都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當代服裝背帶褲與漢服交領上衣、 當代服裝蕾絲花邊與漢服飄帶、傳統發髻與當代發夾、漢服腰帶與當代蝴蝶結等都在這個現代家庭中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元素。服飾的多元搭配也方便演員在現實生活和中國故事中來回轉換,熊媽媽舉起牌子就到了三國變成曹操、熊女兒戴上棉帽就到了明朝變成王華、熊兒子掏出梨就到了后漢變成孔融,而熊爸爸點上蠟燭就穿越到了西漢變成徐吾……觀眾在觀看時也表示原來自己生活中通過簡單搭配也可以傳神地演繹中國故事。

《口袋裡的中國故事》首輪演出將持續到1月底。而帶有濃郁中國傳統文化的神話舞台連續劇《西游記》(第一、二、三部)、音樂劇《岳雲》、多媒體兒童劇《小布頭奇遇記》、鄭淵潔童話劇《罐頭小人》等兒童劇也將於元旦后陸續登陸中國兒藝大小劇場的舞台,將陪伴孩子們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寒假,也讓春節洋溢著濃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孟嬌)

背景介紹:

【曹沖稱象】出自《三國志》: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於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司馬光砸缸】出自《宋史》: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路不拾遺】出自《明外史·王華傳》:

王華行池畔,見地有遺金。華置金水旁,守其旁,待遺金者還,指還之。

【孔融讓梨】出自《后漢書·孔融傳》:

孔融四歲,與諸兄同食梨。融獨擇小者。父問故,融曰:“兒年幼,當取小者。”

【鄰女分光】出自《列女傳》:

齊女徐吾者,齊東海上貧婦人也,與鄰婦李吾之屬會燭相從夜績。徐吾最貧而燭數不屬。李吾謂其屬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與夜也。’徐吾曰:‘何愛東壁之余光,不使貧妾得蒙見哀之恩,長為妾役之事,使諸君常有惠施於妾,不亦可乎?

(責編:黃維、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