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呼喚藝術的行為
【事件】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揚州一群大學生走上街頭,開展“關愛城市,綠色出行”的行為藝術活動,呼吁公眾採取自行車出行。
【點評】與這群大學生的行為藝術“遙相呼應”,是當日各大城市的普遍擁堵。北京8時20分全市大部分道路擁堵,通行比暢通時多耗時1.1倍以上﹔廣州等城市也是擁堵成災。一邊是車照開,擁堵加倍﹔一邊是大學生戴著“環保口罩”扮成“環保汽車”沿街呼吁,在無車日的大幕下,堪稱一場“城市的行為藝術”。
實際上,這樣的黑色幽默每天都在上演,不少人一邊憂愁憤懣尾氣車塵,一邊挂擋起步瀟洒走一回,如此一來,大家把解決問題的責任和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不想自己正是他人眼中的那個別人。如果連“各人自掃門前雪”都做不到,怎麼“齊心協力滅霧霾”呢?
可以說,不斷演繹的行為藝術正是在呼喚藝術的行為,讓綠色出行成為“潛意識”、讓從我做起成為自覺,唯有如此,我們共同的城市才能真正更美好,生活才能更健康和優雅。
群體“紅眼病”,使不得
【事件】近期,央視《新聞1+1》播出一期節目,展現了一些乞丐喝啤酒、吃大閘蟹、月入上萬的生活,引來許多網友的“羨慕嫉妒恨”。
【點評】說起來怪了,許多人原來同情、可憐甚至“厭惡”跪著趴著的乞丐,現在卻害了“紅眼病”,對乞丐的“職業”羨慕嫉妒起來。如此360度的轉折,讓人唏噓。
其實,類似的吐槽例子並不鮮見,眼看快遞哥月入萬元、貼膜哥日進千元、地攤哥2小時賺600元……嫉妒的小心臟就躁動起來,直呼“這比小白領風光多了!”“真心羨慕!”然而,他們隻盯著“數到手軟”的人民幣不放,隻顧著嫉妒別人,自己卻懶於進取。就有人追問了:多少人看到了小哥們的汗水淚水?多少人在羨慕嫉妒之后,能夠反思自我?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老瞅著人家鍋裡的,永遠隻能聞到香。收回“紅眼”,自己也邁開腳,品味了酸甜苦辣,美味才會自己到碗裡來。那時候,也便沒人會羨慕職業乞丐的那隻碗了。
(鄭海鷗)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0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