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宗教中,均被視為寶貴之物而倍加珍惜和使用。佛教有人認為,沉香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種植時不需噴洒農藥,其有驅虫但不會殺虫的特性,是最慈悲的樹種。本文主要講述沉香與佛教文化的關系。
1
沉香的形成與佛教傳說
沉香與佛教文化的關系應該從沉香的形成說起。沉香樹在閃電、大風、虫害侵襲之下,肌體留下了斑駁的傷口,自行分泌出異常稠厚的“體液”——樹脂,緩緩堆積於傷口上。樹身病變和腐爛的部位,也會有樹脂自然分泌和沉積。
沉香樹開始分泌樹脂后,原本寬鬆的材質自此開始變硬,成長階段吸引真菌寄生於心材,樹心顏色產生變化,硬度密度也逐級增加,此時輸送養分的組織受到阻斷而讓生長頓止,樹干因無法支撐重量而倒伏,自然分解成各種不同形狀,更因樹種、菌種及其他因素影響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氣味。
大自然是無與倫比的造物主。跨越海洋和陸地的樊籬,融合了植物、動物、微生物的菁華,在滄海桑田的歲月長河中,這些努力變成了一塊塊堅硬的凝聚物,狀若朽木,每一塊木都不相同,卻散發出沉沉美妙的異香。
可能是最早生活在森林邊緣的土著人聞到異香,並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地發現了它的功用,植物的“傷結”遂成為“沉檀龍麝”四種最尊貴的香料之一的沉香。千百年來,循著香氣,人們冒險進入森林,搜尋和買賣沉香。
把玩沉香的人說:“它的香味讓我上癮。每次聞到,心就會變得潔淨。這種香味永遠存在,永遠不會減弱、變味,它給我們一種極度的真實感和安全感。”物體中最純淨的是鑽石,味覺中最純淨的就是沉香,它代表了所有香味集中在一起的“密度”和“蜜度”。
從先秦時期,香的主要功就用於原始祭祀,用於表達人們對天地的敬仰。燒香行為由國家掌握,由祭司執行。“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禋就是煙,是說周文王受命而祭天,熏香而出其煙。人們用一縷香煙,希望能通達靈意。
到了隋唐時期,佛教文化和香爐文化的鼎盛也加速了沉香文化的發展。沉香由於其結香形式的特殊性——形成於自然巧合之下,與佛教機緣造化之說相似,再加上沉香香氣清雅、燃燒時煙氣青白,直上雲霄,使沉香在許多宗教中被認為是可與上蒼溝通之聖物。
2
佛教用香以沉香為首
據介紹,沉香林是能夠使人修行增長的環境,林相優美,極適合游憩、靈修之景觀,對其他樹種不產生排擠,祥和潔淨的環境,使人心歡喜,心明性悟。
佛教界對於沉香末、片,一般用於參禪靜坐或誦經法會熏壇、洒淨、燃燒,較高級者則使用於飲香,或制作成佛珠佩挂於身上、手腕,於念經時撥動佛珠。沉香受體溫加熱,同時散發香氣以定神。
沉香、沉香木或正檀香制成的香在供佛中被視為上品。《法華傳記》卷十《十種供養記九》中,鳩摩羅什曾說,若要供養《法華經》,須依經說,略備十種供具,一花、二香、三瓔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燒香、七幡蓋、八衣服、九伎樂、十合掌也。其中香就佔四種,可見香在諸供養中之重要,而上好妙香之供養尤為重要。
據有關專家介紹,唐密之中,《蘇悉地羯羅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修佛部法應燃燒沉水香,金剛部應燃燒白檀香,蓮華部應燃燒郁金香。其經卷下《備物品》中載成就諸真言須備辦五種香,即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
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應對的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中,鼻根所應對的是香塵。《楞嚴經》中談到諸根圓通法門,其中香嚴童子就是因聞沉水香而發明無漏,証得羅漢果位。“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本非空,非湮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消,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庄嚴。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証,香嚴為上。”
“奇楠”是沉香中的上品,據說,沉香木若有空洞,會招引虫子寄居其中,這種虫食石蜜,樹木受蜜氣而結成香塊。有行家曾描述它的獨特性狀:“奇楠是從沉香中找出來的,有可能死后留下奇楠,也有可能在整塊沉香中採到部分奇楠。沉香質地堅硬,奇楠質軟。上好的奇楠泌出的油脂用指甲可輕易刮起或刻痕,好的奇楠削薄片入口,可感覺芳香中有辛麻,嚼之若帶黏牙視為上品,刮其屑能捻捏成丸亦屬上品。”
有人望文生義,誤以為“奇楠”是楠木所結香塊,事實上,“奇楠”是梵文音譯,意為寺廟,也有翻譯成“伽羅”,和《洛陽伽藍記》裡的“伽藍”也應同義,想來是因這種頂級沉香為寺廟尊貴供養物而得名。
3
佛珠的種類和顆數有講究
佛珠經常被佛教人士使用和佩戴,這裡我們特別對沉香佛珠加以介紹。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隨身法具,它本稱“念珠”,起源於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挂珠三種類型。
據介紹,每串佛珠由一個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繩三部分組成。主珠代表著佛,穿繩代表著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著僧,佛、法、僧三寶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佛珠的種類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來講,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
持珠
持珠多用來記錄念誦佛號或咒語的數目。在經典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若欲願生諸佛淨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這就說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約束身心、幫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護人。
佩珠
配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顏色亮麗者為之。時下許多並非佛教信徒的男女,皆以佩帶佛珠為榮,使佛珠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
挂珠
挂珠多採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密蠟、綠鬆石等珍貴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澤必須勻淨,要求選用彼此間色彩變化不大、溫潤細膩、光潔晶瑩的好材料制作。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在聯綴時,每二十七顆子珠間嵌入一顆隔珠,在母珠的下方還會配有一種編織精美的“中國結”與美玉、翡翠等挂件組合而成的“佛頭穗”。在重要的法會上或大和尚禮佛拈香的時候,這種“佛頭穗”能夠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証在整個佛事活動中儀態庄重。一般來講,挂珠的佩戴要考慮一定的季節性,如夏季應選用那些水晶、瑪瑙、翡翠、珊瑚等寶石類,能夠使人有涼爽貼身的感覺﹔在冬季裡就應選用琥珀、密蠟或果實一類的挂珠為好。一串標准的佛珠應該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組成。
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隻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於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作用。舊時的母珠,多會在內部繪有佛像,採用凸透鏡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裡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為一種法具的庄嚴。
隔珠,又稱作“間隔珠”或“數取”,多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採用一顆至三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如同算盤一樣,採用十進位,用來計算掐捻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據介紹,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數目的子珠串綴而成,子珠數目隨所據經典不同,表征不同的含義,比如:
按天台宗理論,十界無不性具善惡,佛珠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一千零八十種煩惱。“十界”表示整個迷與悟的世界,即:1、地獄界,2、餓鬼界,3、畜生界,4、修羅界,5、人間界,6、天上界,7、聲聞界,8、緣覺界,9、菩薩界,10、佛界。
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和妙覺。等覺又作等正覺,即指在內容上與佛相等,而實際修行上比佛略遜一籌者。
而三十六顆無確切的含義,通常皆認為是為了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顆成三十六顆,其中蘊含有以小見大的義理,故與一百零八顆相同。
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十地”見“五十四顆”一段,“十波羅蜜”見“弟子珠”一段的介紹,茲不贅述。而“佛果”指達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十八顆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六塵:1、色塵,2、聲塵,3、香塵,4、味塵,5、觸塵,6、法塵﹔六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意識。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