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金台隨感·詩詞裡的文脈(一))

文脈綿延:詩歌與河流也有相似之處

馬涌

2014年10月20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聽到諸如“中華兩千年文脈斷絕”之類的感慨。若說這種論調是“久已有之”,倒不如說是“古已有之”更為妥帖:諸如“崖山之后無華夏”之言,確實是每個時代都未曾斷絕。文脈究竟是什麼,此問大矣,我自認不敢作答。然而這一番言論,卻引起我一番感慨。

  前陣子去河南鶴壁,聽聞當地一條河流號稱“中國詩河”。乍一聽,心裡一動,想以中國之大,敢以“中國詩河”冠名,口氣可謂不小,而我本就很少聽聞鶴壁,更別說鶴壁還有一條“中國詩河”。驚奇之下,便去看個究竟,沒想到竟然是詩經中“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那條淇河。“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有懷於衛,靡日不思。”這條美麗的河水竟然自太古蜿蜒而來,以詩為媒接通了悠悠幾千年的歷史,這超乎任何詩人想象力的奇緣絕景,讓我一度懷疑這淇河身份的真假,然而諸般考証齊備,更有無數文人墨客在此處的抒懷之作互相印証,詩歌的線索環環相扣,驗明著淇河的正身。而這條從歷史中走來的河流,卻沒有成為故紙堆中的文物,它依然奔流,依然充滿活力,水鳥穿行,市民戲水,河灘上滿是嬉戲玩耍的笑聲,鶴壁市崛起的高樓大廈也掩映在河景之中。這樣的一條河流,將詩詞經典的時代與我們的時代串聯起來,使這聽起來虛無縹緲的千年文韻,有了一個具體可感的載體。

  且不說“文脈”是否斷絕,這承載著文章詩歌的河流,倒是確然沒有斷絕呢。

  當然,河流雖未斷絕,也並非一成不變,淇河也好,甚至作為民族文化象征與精神圖騰的長江黃河,在歷史上,其徑流也幾度變更,或於此時此處多繞出一道河灣,或於彼時彼處多分出一條支流。盡管如此,也沒有哪位水文專家,會因此說黃河不是當年的黃河、長江也不是當年的長江。在這一點上,詩歌與河流似乎也有相似之處,在中國詩文的發展史上,從《詩經》到楚辭漢賦,從歌行古風到律詩絕句,從詩到詞到曲,詩歌的形態如同河流的形態,始終在變化著,在每一次大的變化發生之際,也總是不乏驚呼聲議論聲辯駁聲。然而時光荏苒,漫長的歲月之后,我們還是將那些曾經爭得你死我活的文體,都納入“古典詩歌”這個和而不同的大概念,匯聚出一條一以貫之的氣數和流向。

  詩歌之河源遠流長,幾經輾轉蜿蜒,幾多旁支合流,到今日,仍然浩浩蕩蕩,一往無前﹔而這詩歌之河匯入的、被稱為“傳統文化”的更偉大洪流,又何嘗不是如此。諸子百家,秦漢崢嶸,魏晉風骨,唐宋氣象,共同匯聚成了一個更加宏大而渾融的“中華”概念,我們至今多講“中華文化”而非“秦文化”“宋文化”,正是絕好的注腳﹔土生土長的道家,歷經變遷的儒家,本為“舶來品”的佛門釋家,本有各自個性鮮明的思想,卻共同成就了中國文化“儒釋道”厚重的精神內質。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正是以這樣的方式運行發展,並不是外來文化擠佔了中華文化或者打敗了中華文化,而是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兼收並蓄、擇善而從,甚至和而不同——涇渭之水尚且合流,何況文化這條大河?

  兼容並包,溫故知新,古為今用,正是這樣的智慧,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一條浩蕩江河,一條不會干涸的活水。每思及此,便會對未來生出許多希冀。滔滔的文明之水,縱然幾番起落百轉千回,仍然可以聽到它奔流的律動。前路之上,橫亙的更多艱險崎嶇,以及更多“斷絕”的判詞,也是可以預見的,然而安有千裡坦途事?中華文脈終究不廢江河萬古流。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20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