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作品才是硬道理”這句話過時了?“IP”生產是否就與藝術追求完全對立起來了呢?顯然不是
回顧2014年,中國文化產業界最熱門的詞莫過於“IP”。所謂“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而“IP模式”則指圍繞人氣高的作品和形象開發網絡文學、游戲、動漫、電影、電視節目、電視劇等文化產品。就在今年,“IP模式”從理論模型逐漸變成文化產業界清晰的現實路徑。最近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衍生自單機游戲《古劍奇譚:琴心劍魄今何在》的劇情小說《古劍奇譚·琴心劍魄》,被再度改編成電視劇《古劍奇譚》,該劇的網絡點擊率已逼近100億大關。
“IP模式”的成功運行,得益於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的逐漸完善、產權意識的逐漸覺醒。作為一種新興模式,“IP模式”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對於資本來說,它可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對於創作者來說,可以無限地從其他“IP”作品中合法地獲得創作素材﹔對於“IP”用戶和消費者來說,可以從多個文本獲得共振和延展的享受。
“IP模式”在文化產業界快速流行,也在“粉絲”與“觀眾”之間豎起了一道高高的審美圍牆。在“IP模式”中,一部火爆作品對它的“粉絲”而言,已經不僅是消費關系,他們之間已經產生了情感黏性,其改編作品和衍生產品即使存在這樣那樣的“不完美”,“粉絲”也會熱捧甚至“護短”。一個典型的案例是,電影《爸爸去哪兒》借著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的東風,令人咋舌地斬獲7億元票房。不少專家批評“這根本就不是電影”,並對這部“不是電影的電影”竟然取得了如此高的市場份額表示無法理解。這種“無法理解”與影廳裡家長孩子們合唱其主題曲的歡樂場面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奇怪景觀。這種奇觀是全球性的現象,不僅在中國,好萊塢也有類似的案例。
從我們有限的經驗來看,“IP模式”與“作品模式”下的文藝創作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同。有的“IP”作品的敘事並不講究起承轉合,有時甚至邏輯不太嚴謹,但觀眾卻仍能理解並沉湎其中。總結起來,在藝術本體方面,“IP模式”作品重結果,輕邏輯,故事的過程可以經不起推敲,但故事的結果一定要符合用戶、“粉絲”期待﹔人物形象可以不豐滿,但務必能讓用戶、“粉絲”移情。在受眾接受方面,“IP模式”作品的主要受眾都是某一部作品的“粉絲”,他們往往對改編作品的背景、人物、故事及其世界觀有著透徹的了解,因此,其欣賞角度與從未接觸過此“IP”的受眾的關注點顯然是不同的,對於“IP”作品敘事的“斷裂”“空白”“不嚴謹”之處會自動“腦補”。更重要的是,相當一部分觀眾對“IP模式”作品的興趣在於“IP”的改編是否符合心理預期,接受快感源於改編的藝術形式之間的共振。
因此,盡管一些作品被批評家認為審美層次不高,但在其“粉絲”那裡卻不容侵犯,因為“粉絲”之間早已形成了一套封閉的批評話語,傳統的批評話語和審美視角很難介入,批評家不僅無法與“IP”作品受眾的審美體驗有效咬合,相反,有時甚至會形成對立。
此外,對於“IP模式”的迷信,加之許多作品的成功,催生了資本的虛火,似乎一夜之間,“觀眾”變成了“用戶”,“審美”讓位於“體驗”,“創作”變成了“生產”,“藝術”讓位於“消費”。更有甚者,制片方專門找來大數據下最熱的詞語,以此為題材去拍一部影片,造成本末倒置的現象,數據採集代替了思想深度,話題炒作代替了理性判斷,貼標簽代替了性格塑造,“顏值”(形容人物顏容英俊或靚麗的數值)代替了演技,濫情代替了敘事。
這種變化也引起了人們的焦慮:難道“作品才是硬道理”這句話過時了?“IP”生產是否就與藝術追求完全對立起來了呢?顯然不是。
在“IP模式”下,文化產業這個池子的生態更加多元了。《爸爸去哪兒》這樣的文化商品固然可以賣座,同樣地,真正好的作品的價值也更容易得到彰顯,如《北平無戰事》這樣的歷史正劇就利用網絡社交媒體的多種產品與用戶互動,取得非常好的收視效果。
任何一種模式最終要憑作品立足。隨著“IP”改編版權成本的飆漲,粗放式的“IP”生產會逐漸冷卻。而大量雷同的作品也會讓用戶的新鮮勁兒漸漸淡去。“IP模式”的強大生命力在於它可以利用用戶的智慧與藝術家或生產者共同完成一部作品,而藝術家或生產者隻相當於作品的“總執筆者”或“總執行者”,“IP模式”讓過去只是被動接受的觀眾,變成都能主動參與創作的藝術家和用戶。如美劇《權力的游戲》,其原著小說本身就是類似莎士比亞戲劇的精密文本,劇中的悲劇、謎團、角色引發了一次次的熱議。原著作者喬治·馬丁也多次受到觀眾的指責,而他也針鋒相對,對觀眾揚言,如果你們不對我好一點,我就把你們最喜歡的角色寫死。正所謂“藝高人膽大”,《權力的游戲》就是在藝術家與觀眾的“斗智斗勇”中,逐漸成為當下藝術水准最高的類型劇之一。我認為這是“IP模式”的一種理想狀態,即全民參與,創作出接近完美的反映時代、藝術精湛、思想性高、效益最大、受眾最廣的作品。這既離不開藝術家的高超造詣,更離不開廣大用戶藝術鑒賞水准的提高。隨著“IP模式”的迅速發展,相信能達到上述標准的作品將會相繼出現。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30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