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過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間傳說生息的動力學研究》 陳泳超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山西洪洞有一項古老的習俗,汾河兩岸方圓百裡盛行一種“接姑姑迎娘娘”的走親活動。傳說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堯是羊獬人,舜是歷山人,於是羊獬和歷山就成了親家。每年農歷三月三,時近清明,羊獬人就到歷山將兩位“姑姑”接回娘家省親,到了四月二十八堯王生日,歷山人來羊獬給堯王拜壽,順便將兩位“娘娘”迎回婆家。基於共同的祖神信仰,沿途所有村庄都互稱“親戚”,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堯舜信仰文化圈,產生了大量的民間傳說。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陳泳超教授帶著他的前后十屆研究生,連續八年行走在羊獬與歷山之間數百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就為了弄清一個問題:關於堯舜以及兩位娘娘的傳說體系,在當代社會背景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又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這些變化。
走進《背過身去的大娘娘》為我們描繪的堯舜信仰文化圈,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不同村落對於傳說資本和話語權力的資源爭奪。隨著走親活動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種爭奪直接驅動了傳說情節乃至傳說主題的多維變異。可是,對於每一個具體的村落來說,又是誰在主導這種訴求、推動傳說的生產和變異呢?
通過八年的走親活動,陳泳超發現,絕大多數村民都沒有表現出改編和生產傳說的意願,真正主導著傳說話語權力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村民。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陳泳超嘗試著對“民眾”進行分層研究,提出了傳說動力學的層級理論。
依據村民在傳說詳述活動中的“身份—資本”差異,陳泳超將村民分成了不同的動力層級,其中有兩個階層最引人注目,即人數最多的普通村民(傳說的消極傳播者)和影響最大的民間知識分子(知識水平高於普通村民,且能積極介入文化事務的當地知識分子)。
民間知識分子是最重要的民俗精英,他們的特點在於非但具有相對較高的文化程度,而且對於地方習俗有強烈的介入意識,此外他們還總是很積極地宣傳和推廣自己的改編成果。
民俗精英既熱衷於規范舊傳說,也熱衷於編創新情節,他們的存在對於混亂的傳聞異說起到了一種定向整合的作用,這種趨向統一的輿論口徑無疑有利於村落文化的穩定和村民的身份認同。在紛紛擾擾、多樣存在的共同體中,整頓出一種相對穩定的話語秩序,乃是地方社會所必需,因為這些傳說話語具有直接指導地方人群共同行動的職能,無論是軟性還是硬性的整合,總要有一個方案保証將民眾分散的話語轉化為統一的行為,才能有效維系地方人群的身份一致感。
有時候,他們的影響是具有顛覆性的,比如該文化圈內原本到處流傳著娥皇與女英“爭大小”的傳說,大致是說姐妹倆同嫁一夫,也跟俗人一樣爭起誰大誰小來了。經過煮豆子、納鞋底和趕路程三道難題比試,最后終於分出了高低。但究竟誰是獲勝者,卻莫衷一是。所以早先汾河以西的娘娘廟裡,往往把女英塑在上首,面帶笑容,娥皇塑在下首,面呈慍色,有的廟裡甚至娥皇還是背過臉去的。但是民間知識分子的代表羅興振覺得這樣有損娘娘形象,在他的竭力鼓動下,各地新修廟宇的塑像,背過身去的大娘娘也全都轉回正臉。另一位民間知識分子吳青鬆更是對傳說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大改造,把三道難題故事說成是為了學習做家務,無意之中還發明了如何煮豆子、做豆沙等,尤其是將出嫁趕路的難題考驗,說成是為了給沿途百姓傳播火種和生活技能。
隨著調查與思考的不斷深入,陳泳超也一再指出,能夠左右民間話語的力量並不僅限於民間知識分子,其他層級也可以涌現出特殊的杰出人物。但是,無論是哪個層級要想實施舊傳說的改編或新傳說的推廣,都繞不開民間知識分子的認可和助力。
陳泳超在長期走親的田野基礎之上,掌握了大量的數據資料,提出了自己的“傳說動力學”理論,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停滯不前的民間文學變異機制問題。同時就書中所涉及的學術概念與相關問題,逐一與相應的西學理論展開了大量的學術對話,從具體的田野實踐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口傳文化的層級理論。借助這些精准的理論工具,混沌的田野呈現出了不同以往的開闊視野,那些令人擊節贊嘆的民間智慧也因此得以浮現。
背過身去的大娘娘,留給我們的是古老民間傳說的模糊剪影,讓背過身去的娘娘轉回正身,則是民間知識分子為我們重新描繪的精神圖景。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