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水月》時隔九年再次來京:期待不一樣的眼光

2016年07月27日08:2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高分考卷”期待考官眼光再變化

  《水月》劇照。劉振祥攝

  了解台灣雲門舞集的觀眾,無人不知《水月》。這部林懷民創作於上世紀90年代的巔峰之作,在時隔9年后,將再次來北京演出。昨天,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在國家大劇院與北京舞蹈學院學生座談。他回憶,這部以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為配樂的作品,堪稱是他利用巴赫音樂的一次“高分考卷”。時隔9年,觀眾的眼界在變,他期待這份考卷可以迎來更多變化了的目光。

  時光回到1998年,正在探索東方舞蹈美學的林懷民帶領自己的團隊在德國慕尼黑的一間排練廳裡,練習舞團摸索出來的“太極導引”訓練方法。排練廳裡飄著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林懷民“跟著音樂亂編”,他表面鎮定,內心卻“很害怕”,“因為巴赫的音樂不是給你玩兒的。”當晚,他和朋友們漫步慕尼黑街頭。他見廣場上擺著一排鏡子,正映著自己和舞者的身影,“一下子就想到了‘鏡花水月’這個靈感,我就趕緊問,能不能在舞台上也用鏡子?也用水?”

  第二年,林懷民帶著《水月》到柏林演出。“還是很害怕,因為那裡是巴赫的家啊(巴赫晚年住所萊比錫距離柏林非常近)。巴赫之於德國人,就像《茉莉花》之於中國人。我感覺好像在面對一次音樂考試。”演出結束后,擅長演奏巴赫音樂的大提琴家馬友友沖到后台,嘴裡一直喊著“太棒了,太棒了”,林懷民這才長舒一口氣,“考試通過了。”

  豈止是通過了,《水月》后來被東西方社會普遍認為完美演繹了巴赫作品,堪稱“高分考卷”。當有德國觀眾問林懷民,“你為什麼用我們的音樂來創作?”他理直氣壯地回答:“對不起,巴赫已經在我家起居室住了20年了。”

  盡管 “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這句佛家偈語,讓人不免聯想這是一部有關佛教的作品,但林懷民說自己並無此用意,“它其實是中國山水畫的橫軸,一幅畫卷一點點緩緩打開,像旅行一樣。它寄托了我內心對安靜的渴望。”

  伴隨頻繁來京演出,觀眾對林懷民的熟悉和理解也與日俱增。但他認為這不是針對哪一位藝術家的改變,“這是社會的改變。觀眾們的視野不一樣了,所受的藝術教育不一樣了,我期待著他們不一樣的眼光。”(本報記者 李洋)

(責編:陳燦、陳苑)

推薦閱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