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願堅離世二十五載 《黨費》《七根火柴》經典依舊

2016年08月16日08:22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課本裡的長征,薪火仍相傳

  王願堅

   《中學語文畫庫》的封面,根據《七根火柴》的故事進行繪制。

  ▲王願堅小說《黨費》的封面。

  1981年出生的王燕弓,至今保存著小學時的一份作文手稿。這篇名為《一個給我印象深刻的人》的作文,開篇即是“我很尊敬五爺爺王願堅,他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稚嫩的筆跡中,還有這樣一句話:“《三人行》編入了我們小學的語文教科書。”

  王願堅,這位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軍旅作家,已經離開我們25年了。然而,他的《黨費》《七根火柴》《三人行》等與長征有關的作品,依舊靜靜躺在中小學課本裡,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

  記者幾經輾轉,聯系上了王願堅的兩位侄子王偉、王和以及侄孫王燕弓,從他們口中了解到有關王願堅創作的往事。在王家不定期出版的家報中,有關王願堅的回憶文章隨處可見。他和他一生致力撰寫的長征故事,成為整個家族的榮耀。

  《黨費》主人公原型是大姐

  1954年,25歲的王願堅發表第一篇小說《黨費》,由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這部流傳極廣的短篇小說,背景為長征前期,講述了女地下共產黨員黃新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不忘繳納黨費的故事。文中描述的場景:“我收拾了咸菜,從砂罐裡菜窩窩底下找到了黃新同志的黨証和那一塊銀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個籮筐裡,一頭是菜一頭是孩子,挑著上山了”,感動了幾代讀者。

  王願堅的侄子、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偉,是在中學課本上第一次讀到《黨費》的。他透露,黃新這個形象的原型,其實是王願堅的大姐王辯。1917年,王辯到濟南讀書,隨后在“五四”新潮流的影響下,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思想更為開闊。1924年秋,她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山東最早的女共產黨員之一。

  “王辯曾化名黃秀珍,從事黨的工作,因此《黨費》的主人公也姓黃,黃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偉看來,《黨費》中的黃新,就是那個年代共產黨員的形象,對黨極其忠誠。“大姑也確實從事過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實她的經歷比小說中的黃新更精彩。”

  1925年11月,王辯受黨組織的委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與鄧小平是同班同學。1927年她回國后,曾經被捕,在獄中掩護了組織,保護了同志,健康卻也因此遭受不可逆的損害。王偉回憶,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級干部,但她坦陳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足以承擔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動要求前往北京圖書館,在俄文編輯室工作。

  王願堅去世多年后,他的夫人翁亞妮曾向晚輩們講述丈夫寫作《黨費》時的感人一幕。《黨費》隻花了兩個晚上就寫完了,結尾時正是深夜,王願堅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哀嘆一聲“黃新同志犧牲了”,隨后忍不住嚎啕大哭,驚醒了熟睡的妻子。“五叔寫《黨費》如此動情,與他跟大姐王辯的深厚感情有直接關系。”王偉說。

  《七根火柴》源於真實故事

  對於王願堅的另一位侄子王和來說,叔叔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作品莫過於《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情節不復雜,描述的是長征途中,冷風、大雨、冰雹傾瀉的茫茫草地上,已經飢寒交迫的掉隊戰士盧進勇奢望“要是有堆火烤烤該多好啊”的時候,路遇一個生命垂危的無名紅軍戰士,他把藏在腋窩下的黨証和夾在黨証裡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與盧進勇,請他轉交給黨組織,言畢,安然地閉上了眼睛。盧進勇追上隊伍,用一根火柴點燃了能夠拯救更多戰友生命的篝火,然后將余下的六根火柴和黨証交給了指導員。

  王和最早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讀到《七根火柴》的,兒時他曾這樣問叔叔:“您參加過長征吧,七根火柴是真人真事嗎?”當時王願堅哈哈一笑,“我1929年出生,紅軍長征時才六七歲,都是后來採訪老一輩革命家了解到他們經歷過的故事。”

  后來王和才知道,1956年楊成武將軍在回憶錄《毛主席指示我們過草地》中,用兩千余字詳細記錄了一個普通紅軍戰士貼身藏好火柴的情節。基於這一真實故事,王願堅創作出了《七根火柴》,后入選全國中小學課本。

  “文革”時期,中學課本依然收錄有《七根火柴》,卻作為“大毒草”被批判。彼時,王偉在天津擔任中學老師,並被迫在一堂觀摩課上,擔任主講,對《七根火柴》進行“批判”。結果,課后有不少學生提出疑問:“老師,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感人,看不出是什麼‘大毒草’啊!”現在談及這段經歷,王偉笑言:“學生們看不出就對了。”

  王和提到,叔叔曾想把《七根火柴》的故事背景放在紅軍翻越大雪山時,但因為雪山的環境不好在小說中表現,於是就換成了草地。“願堅叔又想到,不少老同志在講述中多次提到‘火’在長征中對部隊的重大作用,便把七根火柴夾進無名紅軍戰士的黨証裡。”

  在構思《七根火柴》的過程中,王願堅曾向多位長征親歷者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在長征無比艱苦的環境中,要求紅軍戰士有更大的毅力和堅韌的力量,這種力量從何而來?”紅軍戰士的回答是:“對革命事業、革命集體的無限忠心,為了集體、為了戰友,我們可以付出一切,以至自己的生命。”

  終身遺憾!未完成長征三部曲

  1944年,王願堅參加八路軍時隻有15歲,雖未參加長征,但通過接觸身邊眾多參加過長征的戰友,讓他始終堅定著“寫盡紅軍英雄志”的志向,並踐行在自己的行動中。為了寫紅軍,他多次重走長征路,深入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老革命根據地,並沿著雪山、草地、大渡河等長征路線,追尋革命前輩們艱辛崎嶇的革命歷程。

  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和有關部門的安排,20世紀50年代后期王願堅採訪過9位元帥和一百多位將軍,甚至同一些老帥、老將軍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掌握了非常豐富的素材。他曾在北戴河與賀龍元帥一邊下棋一邊採訪﹔也曾與劉伯承元帥同吃同住,並為之撰寫《回顧長征》。

  王願堅生前,常把一句話挂在嘴邊,“小說要想打動別人,首先要打動自己。”在王偉看來,正是叔叔大量的採訪,讓他筆下的長征作品既飽含深情,又言之有物。

  除了《黨費》《七根火柴》等反映普通黨員的長征小說廣為人知,1976年12月至1977年7月間,王願堅還創作了10部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袖人物為主人公的短篇小說,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可謂開了先河。其中,以周恩來為主人公的《草》就被收錄進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材。

  短篇小說為王願堅帶來了巨大聲譽,不過,完成長篇的長征小說始終是他的願望。王偉回憶,不再滿足於寫短篇小說的王願堅,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擔任文學系主任期間,甚至已經形成了描寫長征的多卷本長篇小說的思路。

  1985年,《紐約時報》著名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出版《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王願堅在稱贊該書之余,也不無遺憾地感慨:“這樣的題材,中國作家沒寫,而讓一個美國人搶了先。”在這部長征名作中,王願堅多次以“中國長征問題專家”的身份出現。

  1991年,62歲的王願堅因肺癌去世。中國作協會員王賢根曾在王願堅病重期間數次探望他。當時王願堅的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頸部,頸部鼓的包像核桃那樣,面部紅紅的,他吸著氧,可話語依然富有激情。臨終前,王願堅說:“馬克思已經給我下了召集令,可惜我沒把紅軍長征三部曲寫出來,這是我終身的遺憾!”

  經典記憶

  寫感受到的和相信的

  王願堅文化程度隻有高小,參軍后作為文化干事,一直筆耕不輟。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從八一電影制片廠調任解放軍藝術學院任文學系主任后,參評教授職稱。當時作為評閱專家的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說:“王願堅的多部作品被收錄進中小學課本與大學文學系教科書中,他早已達到了教授水平。”

  寫自己感受到的和相信的,貫穿了王願堅的整個創作生涯。1978年,他創作的《足跡》,寫的是周恩來在長征時翻越雪山的一個生活片段,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部作品的成功,既有他到雪山實地考察的積累,也有他親歷周總理關心年輕同志后生發的感悟。

  “文如其人。”王願堅的作品,就像他的經歷一樣,沒有過多修飾,質朴而又感人。而課本裡的長征,還會繼續傳承下去,正如他曾對侄孫王燕弓所說的:“向今天的少年兒童介紹革命的過去,講講艱苦歲月裡孩子與革命、革命與孩子,這是一件有意義且非常迷人的工作。”(本報記者 徐顥哲)

(責編:陳燦、陳苑)

推薦閱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廣西花山岩畫、湖北神農架申遺成功 今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申請文化遺產、湖北神農架申遺自然遺產,分別成功入選。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

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央美術學院:培養有人文情懷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涼風習習,從2016年五月歌會合唱比賽現場傳來師生們一曲曲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回顧著崢嶸歲月,暢想著美好未來。校園內郁郁蔥蔥,老校長徐悲鴻親手栽種下的...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