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前日坦言不想被神話。
信息時報記者
朱元斌 攝
楊麗萍編導的最新力作《十面埋伏》將於8月21~22日登陸順德演藝中心大劇場。前日,楊麗萍在廣州接受媒體採訪,對於這個兩千年前的故事,她坦言時至今日一點也不過時,“古今中外,不同的時空裡,十面埋伏的故事從未停止,而比刀槍更可怕的是人心的埋伏。”從描繪風花雪月的民族舞蹈轉入充滿實驗性的舞蹈劇場,回望個人的創作歷程,保養得宜的楊麗萍卻感觸生命的短暫和易逝,“我現在特別像冬天,生命走到了一個冬天的感覺。”
談《十面埋伏》:小彩旗自願加入當群演
與楊麗萍此前編導的舞劇不同的是,《十面埋伏》是一部充滿實驗性的作品,該劇融合了行為、裝置藝術、民樂及傳統戲劇。《十面埋伏》嘗試打破傳統舞劇的敘事方式,將兩千年前的一組人物從故事中提煉出來,運用舞蹈和綜合舞台手段,刻畫每一個角色在特定時間、空間、處境下的內心沖突與糾葛。“大家都知道劉邦和項羽在烏江邊一決勝負,也知道霸王別姬的千古愛情絕唱。雖然兩千年了,但到今天你不覺得過時,這個社會還是在紛亂、在征戰,每個人頭上還是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作為劇中最特別的舞美設計,舞台上兩萬把剪刀懸挂於演員頭頂。楊麗萍分析說,“剪刀可以是家庭用品,也可以變成凶器,剪刀也常被用來形容情緒,剪不斷理還亂。剪刀懸挂在你頭上,沒有侵臨你,但是卻讓你感覺到威脅,處處充滿埋伏,其實最可怕的是內心的埋伏。”全劇除了剪刀之外,在舞台上看不到一把刀劍,連虞姬自刎,傳統的手法是用劍,但該劇用的是項羽的血,從他身上拉出一絲血,用他的血來自盡。
談到是否在劇中為小彩旗安排角色,楊麗萍透露創作時小彩旗在拍電視劇,等她回來后《十面埋伏》已經開始巡演了。“她想跳,我說你現在也是個明星了,又沒有給你安排角色,但她堅持要跳,說‘我就喜歡這種一會在天上,一會在地下的感覺,人要能上能下,把自己的心靈修煉得特別純粹’。”楊麗萍最后就安排她跳群舞,“混在人群裡,你找不到她。”至於自己為何也沒參演,楊麗萍說:“這個作品真的不適合我,作為編導自己不適合不要硬上。”
據悉,《十面埋伏》這輪巡演尚沒有在廣州演出的計劃,為方便廣州觀眾,演出當天17:30可以憑票在中山紀念堂正門,乘坐免費巴士往返。
憶個人創作:從風花雪月到生命嘆息
《十面埋伏》是楊麗萍的轉型之作,回顧從藝以來的創作,她說,她的作品總是涵蓋了自己當下的心理體驗、生命感悟。“我是從山清水秀的大理成長起來的,小時候看見村民歌頌太陽,歌頌晚霞,插秧也有歌舞表演,睡覺時夜不閉戶,這麼和諧的生活,特別美好。到后來世界變了,但我內心一直保持著童年的美好,所以我的舞蹈裡面,一直都是太陽啊,月亮啊,孔雀啊,風花雪月。”
創作《藏迷》、《雲南的響聲》時,她開始思考民族藝術這麼偉大,怎麼傳承下去,“那些舞蹈都是完全來自民間的,包括音樂、歌舞的樣式,極其傳統,隻不過給它們打上光,讓它們亮起來。”而現在,創作《十面埋伏》是因為“我看到戰爭在延續,人性還是這麼邪惡,我希望借助兩千年的故事,了解黑暗,也尋找光明。同時,也是完全顛覆了原來的創作,想通過這次的實驗,讓自己重新找到一種藝術的角度”。
已經58歲的她常常被驚嘆駐顏有術,但她卻說自己已經在“奔8(80歲)!”“我現在特別像冬天,生命走到了一個冬天的感覺。每個人都有生命的終結,我特別不喜歡別人神話我,沒有人會永遠不老,永遠不死,但精神可以留在這個世界。我的肉身會消失,但我的舞蹈會給人一種美好的回憶。我覺得這種精神上的布施也特別美好。”(記者 謝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