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2016裡約奧運會已賽程過半,中國軍團沒能像前幾屆那般勢如破竹地豪取金牌,但在自行車、競走、田徑等項目上實現了多個歷史性突破。比起獎牌數量,更讓人驚喜的是,以“洪荒少女”傅園慧為代表的年輕健兒,讓國際社會對中國運動員乃至中國人都產生了新的認識。
從1984年開始,中國奧運代表團已經參加了9屆夏季奧運會。在這32年的奧運征程中,中國運動員每一次取得優異成績都會引來關注。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民間對於奧運會的關注點也開始發生變化。在“唯金牌論”宣告out的今天,個性鮮明、真實的運動員愈發受到大眾的欣賞,國民對競技體育的觀點愈發顯得多元,對運動員出征成績也表現得越來越平靜、包容。這一切,無不見証了中國體育文化的日趨成熟。與此同時,競技賽場內外越來越豐富多彩的中國元素也向外界展示了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異彩紛呈的中國形象。
人情味
“為真性情、大實話、不做作喝彩”
事實上,自從裡約奧運會揭幕開始,人們關注的焦點就不再局限於金牌。8月8日舉行仰泳半決賽之后,20歲的中國小將傅園慧在接受採訪時一句脫口而出的“我已使出洪荒之力”瞬間爆紅網絡。次日傅園慧登上了某搜索引擎專題搜索的榜首。
不按套路接受採訪,沒有第一時間表達感謝,沒有說在接下來的比賽中一定拼盡全力,而是表情“逗逼”,敢於表達對現狀的滿意……鏡頭前,傅園慧的一言一行在中國的社交媒體圈引發了巨大的震動,短短三四天時間,她的微博粉絲量從原來的5萬人暴漲到接近500萬人。
“洪荒少女”現象與“成王敗寇”的唯金牌論形成了鮮明對比。幾乎沒有人認為她“不思進取”,許多網友在留言中表示,作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綜合性體育賽事,運動員能出現在奧運賽場上,本身就是一種成功。有網友聲稱:“作為場外觀眾,我們不能體會每一位運動員在金牌背后的辛酸和淚水,但起碼可以為他們的真性情、大實話、不做作鼓掌喝彩。”
幾天之后,又一位運動員“火”了,他就是中國乒乓球隊隊員張繼科。與初出茅廬的傅園慧不同,張繼科是頂著男單衛冕冠軍的頭銜來到裡約的。按照常理來說,人們對他的期待絕對與傅園慧不同。但是,當一組張繼科以一副“睡眼惺忪”的表情將對手擊敗的動圖在網絡上傳播后,“網紅”張繼科的存在感遠遠要強於“冠軍”張繼科。隨后,又有張繼科被外媒起的綽號“帝國之虎”又被挖出。張繼科的超群實力和有趣表情組成一對“雙台風”,吹遍了社交網絡。
盡管張繼科未能成功衛冕男單冠軍,但他和隊友、男單冠軍馬龍的情誼又在決賽后再度成為網友討論的話題,遠遠超過了對其失利的深究關注度。在女子單人跳水三米板頒獎儀式上,何姿的男友秦凱當眾求婚的一幕,不僅讓何姿瞬間喜極而泣,也讓全場所有觀眾鼓掌祝福。裡約奧運會官方社交平台、BBC等國外媒體紛紛對這一幕表示了贊美,認為“奧運會跳水賽場彌漫著愛情的空氣”。值得一提的是,以嚴肅治軍著稱的跳水隊默許了秦凱的行為。這也說明中國體育在運動員管理方式上的變化,人情味開始越來越濃。
還有觀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難以相信,就在數年之間,人們看待奧運成績的態度竟然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轉變。倫敦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期間,劉翔連續兩屆因傷退賽引發了巨大爭議。如果時光再往前追溯,1988年,兵敗漢城的李寧回國后甚至受到過“死亡威脅”。
對運動員的態度從苛刻到寬容,從緊盯金牌榜到轉發“表情包”,這充分說明公眾正在看淡金牌、看淡結果,像歡慶節日一般享受奧運會的過程。陳思慧是一個廣州的體育迷,裡約奧運會期間,她關注了多個項目的比賽。談起這屆奧運會的觀賽感受,她注意到一個明顯的變化:“輿論對運動員確實寬鬆了許多,隻要運動員盡力,哪怕成績不如預期,大都獲得了鼓勵和安慰。”深圳某籃球俱樂部教練曹先生認為:“從總體上看,大家還是會關注奧運會的金牌得主,畢竟金牌有助於增強民族自豪感。但這一屆奧運會最大的變化是氛圍,我感覺輿論對奧運會運動員沒有以前那麼苛刻了。大家的理念在轉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全民健身的普及比奧運會金牌對自身更有意義。有關部門也在作出努力,讓體育使更多普通人受惠。”
中國風
借奧運東風文化元素“實力搶鏡”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奧運會當中,不僅是中國運動員在競技舞台上群星閃耀,中國文化元素也借著奧運會的東風再次閃耀裡約。在女子場地自行車比賽中,中國選手頭盔上的京劇臉譜圖案讓人眼前一亮。南方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獲悉,頭盔涂裝的創意來自廣州Incolor團隊張棟良等人。設計團隊認為,奧運會作為國際最高的體育賽事,運動員的辨識度尤為重要,而具有中國風格的“裝備”有助於鼓舞氣勢。這次大膽地運用臉譜元素,也寄托著設計者期待運動員旗開得勝的用意。后來,中國自行車隊憑借出色的表現,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
臉譜的制作者張棟良在受訪時表示:“看到運動員們戴著我們做的‘臉譜’頭盔拿下金牌,感覺真的非常棒!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猶如自己在現場看比賽一樣。”在臉譜角色的選擇上,他解釋說:“每個圖案都是結合運動員的實際經歷、特點及氣質而選擇的。宮金杰頭盔臉譜圖案選擇了穆桂英,象征武力超群,因為她在上屆倫敦奧運會就展現出了過人實力﹔而鐘天使的頭盔臉譜為花木蘭,因為她把自己12年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自行車﹔徐超的頭盔臉譜我們曾在張飛和關羽當中糾結過,但最后選擇張飛,是因為他更適合體現驍勇善戰的一面。”
與張棟良一樣興奮的還有廣大網民,面對“實力搶鏡”的臉譜頭盔,網友紛紛留言點贊,認為頭盔制作精美並體現了中國國粹。有網友表示:“電視上第一眼看到(頭盔)時就甚是驚艷。臉譜印的位置簡直太巧妙了,感覺像一群假面騎士在賽場上沖鋒,更贊!”
除了自行車隊,中國體操、羽毛球、花樣游泳、乒乓球隊等特色鮮明的比賽服,也紛紛添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打破了“西紅柿炒雞蛋”的套路。例如花樣游泳的隊服同樣吸納了京劇元素,讓中國隊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參賽隊伍比起來,有了更為明顯的區分度﹔而體操姑娘們的隊服上有一隻金色的鳳凰,包含了“展翅高飛”的美好祝願﹔代表中國精神的龍紋元素被融入乒乓球比賽服中,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力量、高貴、尊榮的象征,彰顯了中國乒乓球隊的優勢地位與不畏強敵的氣魄﹔羽毛球比賽服整體圖案設計融合了中國傳統的祥雲和巴西熱帶雨林花草紋樣,既寓意祥瑞又暗示勃勃生機,象征著幸運與希望。設計師針對羽毛球比賽過程中運動員需要經常躍起揮拍扣殺和俯身救球的動作特點,在比賽服的肩部特意設計了雄鷹展翅的圖案,伴隨著運動員場上技術動作的發揮使得雄鷹圖案愈發生動。
不僅如此,從菲爾普斯為拔火罐“代言”,到中國造的“奧運地鐵”日載30萬人,在賽場之外,“中國制造”與中國文化色彩成了裡約奧運會的另一個熱點。正如《人民日報》在評論中指出的那樣:奧運流行“中國風”,背后是中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透過奧運展望未來,我們深信,隨著創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創造’必將在各個行業的賽場綻放更耀眼的光芒﹔踏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中國故事’將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散發更迷人的魅力。”
各方觀點
網友“蜘蛛BS”:中國隊不是隻有拿了金牌才是進步,畢竟包括孫楊在內都不敢保証萬無一失,在各個項目上都有突破才是大計。
網友“尤可”:奧運會上有很多故事,像那個“你未痊愈,我不敢老”的傳奇媽媽丘索維金娜的故事就挺勵志、挺感人的,這些事跡同樣能詮釋奧林匹克精神。
網友“cx10”:如果不是奧運會,很多項目我們平時沒辦法關注。有了奧運會,我們可以有更多機會關注這些項目,從而對這些項目感興趣。這個是奧運會最重要的意義之一。
作家韓鬆落:被游泳運動員傅園慧刷了幾天屏,原因大家都知道,不是她的比賽成績,而是因為她的詼諧、爽朗、鬼馬。內心輕盈的人前途無量,我們也都在等待輕盈的人,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學會了以輕盈的方式迎接他們的到來。
微信公眾號“劉備我祖”《史記·傅園慧傳》:“幸有園慧,以頑童心,以頑童態,視榮辱若無物,譽不加勸,非不加沮,快乎吾心,游乎逍遙,一時陰霾,大笑驅掃,一時沉?,大笑愈之……今日之中國,少年不失真性情,則中國不失真性情,則中國為少年之中國也。”
記者觀察
視角變化折射大國自信
老一輩的奧運會觀眾應該還記得,1984年,重返奧運會大家庭的中國代表團在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上出場時,身著正裝,踏著正步進場。賽后接受採訪時,多數運動員彬彬有禮,語氣平和,與外國運動員的表現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奪冠,中國運動員的慶祝方式相比起歐美運動員也不算瘋狂。當時,中國運動員給人一種嚴謹、低調、謙遜和保守的形象。不過,最近幾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的形象卻有了很大的轉變。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子110米欄比賽結束后,劉翔在賽后的奪冠感言振奮人心。2012年倫敦奧運會,林丹在羽毛球男單決賽獲勝后,第一時間脫下自己的比賽服繞場飛奔,肆意宣泄著自己的情緒。他的教練也和他一起瘋狂地慶祝,這樣的慶祝方式,在以往的中國運動員當中實屬罕見。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運動員的形象就在悄然轉變。
實際上變化的不僅是賽場上的運動員。裡約奧運會開幕以來,筆者發現,這次是一次名副其實“全方位關注賽場內外”的體育賽事。即使運動員沒有獲得金牌,也不會再遭受苛責。比起多年以前動輒以“民族罪人”的帽子扣到失利運動員頭上的論調,現在的情形截然不同,運動員的顏值、金句、日常百態、賽場花絮讓比賽結果不再是唯一的焦點。
最根本的原因,首先要歸功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早在上屆奧運會,中國的經濟總量就躍居世界第二,雖然近兩年增速有所放緩,但依舊在擴大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優勢。強大的綜合國力給了民眾普遍的自信,也讓奧運金牌在一定程度上卸下了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荷”,回歸體育運動的本質。於是,除了金牌,中國觀眾更希望在奧運會上看到其他的東西。因此,當心直口快、感情真摯的傅園慧說著“洪荒之力”出現在大屏幕上時,人們先是一驚,但很快便感到異常興奮:原來我們的運動員並不是為了金牌刻苦訓練到全然“忘我”,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展現出的喜怒哀樂甚至比成績更有“看頭”。
本屆奧運會開賽以來,大家討論的話題除了金牌,還有關於巴西當地的風土人情、運動員在當地的適應情況、場地條件是否給運動員帶來不便、失利運動員會不會有心理障礙等。可以說,這是一屆調動起大家內心深處“娛樂因子”的奧運會。傅園慧、張繼科和福原愛都被做成了表情包,傳遍了社交平台。此外,由於公眾號等新媒體的發達,也讓這屆奧運會的傳播影響力更強,傳播角度更多元。
一直以來,中國是否算得上是一個“體育大國”曾多次引發廣泛討論。越來越多的民眾意識到,比起運動員奪得金牌,加強鍛煉和個人健康管理更加重要,馬拉鬆等全民健身運動在全國蔚然成風。這再次証明人們對奧運及奧運金牌的態度愈發理性,可以說,全民健身的普及才是一塊分量更重的無形“金牌”。(記者 金朱璽 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