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近日,耳熟能詳的“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從北京紅塔禮堂飄出。在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現場,《小河淌水》的故鄉——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為北京觀眾獻上了大型花燈戲《山村·小河·月亮》。
《山村·小河·月亮》是彌渡縣繼現代花燈劇《正月十五鬧花燈》和《山村醫生》之后推出的又一舞台藝術作品。該戲採擷了彌渡民歌中的眾多經典曲目,時空定位於馬幫盛行,彌渡“十大姐”、歌仙“李三姐”美名傳揚的年代,以歌仙“李三姐”和小石匠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主線,遴選了極富彌渡傳統文化底蘊的《小河淌水》《繡荷包》《十大姐》《彌渡山歌》等24首彌渡花燈民歌曲調的數十個唱段,集中展現出彌渡歷史悠久、人民聰慧、燈歌薈萃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
全劇共分八場,劇情感人,波瀾起伏,把彌渡花燈元素與現代藝術表現手法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優美的舞台設計,清新的場景畫面,悅耳動聽的花燈音樂唱腔,把觀眾帶進了如詩如畫的藝術境界。
幾位來自美國的觀眾看完演出后告訴筆者:“戲劇的故事情節、舞台燈光、演員的表達都非常美。這既是一次偶遇,又是一場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難以享受到的中國民族藝術大餐。”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戲中扮演男主角“小石匠”的周美潤說:“到北京演出,我們很有自信。因為我們的血液裡,帶著山歌、民歌、小調的味道。”據了解,這部戲的演職人員近百人,一部分來自於雲南省文藝學校花燈科,更多的是彌渡縣花燈劇團在當地吸納的喜愛文藝的青年人。
“這部戲不同於以往我導演過的任何一部戲,它是先有音樂,后有劇本。先有了流傳幾百年的曲調,才有了戲劇的創作靈感。它不是杜撰出來的戲,而是在24首膾炙人口、享譽中國的著名的傳統山歌、民歌、花燈的基礎上產生靈感,構思出來的劇作。”《山村·小河·月亮》導演、國家一級導演王鷹說。
“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山村·小河·月亮》體現了地地道道的彌渡鄉音、鄉情。“豐富的音樂資源,就是我們的優勢。”彌渡花燈劇團辦公室主任歐陽加運介紹說,在彌渡,一年四季都有唱花燈的由頭,從奠土建房、喬遷新居、結婚生子、到離退休、賀壽、出殯送葬等紅白事都要唱花燈,可以說唱花燈已融入到彌渡人民的血液裡。
“這台戲展現的是我們彌渡地地道道的傳統文化,充滿鄉土氣息,‘村姑進城’,鄉味濃郁。我們就是想把一幅團結友愛,純美和諧的優美畫卷展現在首都觀眾眼前,讓《小河淌水》唱響,把彌渡花燈跳紅。”彌渡縣縣長張世偉風趣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