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中帶些波折,生活的本來樣貌罷了。悲喜交疊,觀劇應有的人之常情而已。若恰巧還能觸發共鳴、掀起話題,這樣的電視劇不啻為一股熒屏清流。
正在多家衛視及視頻網站播出的《小別離》,眼下正引發關注。望文生義,“小別離”是指小孩的別離。聚焦當下日趨低齡的初中留學生,是《小別離》 在教育題材作品中的全新賣點。總共45集的電視劇播至19集,可以看出,劇中的“別離”並不僅指留學;所謂的教育,也不止停留在成績這一狹窄的話題。
對於劇中的3組家庭,在尚未正式踏上留學征途時,日常相處已是一趟生命的旅程。有人說,對於觀劇的無數家庭,劇裡不少現實剖白能教代際間換位思考、握手言和———別離或者團圓,來到世間成為一家人,都足以讓人感謝命運。
為人子女會懂得:所謂成長,就是慢慢懂得父母的不易
劇中有3個中考生家庭:黃磊、海清與張子楓飾演的方朵朵一家,女兒朵朵成績中游但有個性、講自主,父親方圓是眼科醫生,待妻女都寬以至上,母親童文潔則處處要強,於己於女都是如此。另兩家分別為對照組,擁有“學霸”的工薪族琴琴一家,“學渣”小宇所處的“再生家庭”。
總編劇何晴說,把原作小說的4組家庭拆開重組為3個,她想把最普遍的家庭樣態集中呈現。當多數人能從上中下的成績裡、優中劣的家庭環境中對號入座,主創們想要達到的“呈現不評判”也就有了落入人心的可能。比如,琴琴媽本身是個勵志人物,靠自身努力在大城市立足,人到中年依然為文憑、執照奮斗,奈何嫁了個隨遇而安的出租車司機,心比天高的她最痛定思痛的覺悟便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遠走高飛的好”。現實裡,抱有如是想法的人同樣存在。又好比汪俊飾演的張亮忠,其人物設定為富豪、離異后前妻病故、新娶妻子懷孕待產。他和原配所生的兒子雖有隔閡,但心底裡仍是傳統的家長觀“長子就要繼承家業”,面對兒子每況愈下的分數,他覺得“送出國”便是百憂解,往后兒子在公司裡即使遭遇幾個北大、清華的畢業生,也能有海歸這層“鍍金”身份作掩護。從網上熱議來看,類似“留學與逃避升學壓力”“出國與履歷光鮮”之間確實有著不可名狀的微妙聯系。
相比參照組,朵朵一家在現階段對出國留學絕不熱衷,也正因此,他們的日常更切近平凡的你我。
朵朵偷偷寫網絡小說被媽媽發現后,她發怒的樣子分明是我們青春期被偷看日記的模樣;寵物小狗走丟,她與小伙伴徹夜尋找的沖動,也是很多人年少時有過的沸騰;還有面對會唱會跳的高年級男生,那種懵懂又何嘗不是你我曾經蕩漾過的青春悸動。
如果說這些細節讓人看到了生活的真實還原,那麼該劇最大的善則是,它讓觀者看到了“吵架后門外發生的一切”。第6集,朵朵與媽媽發生激烈爭吵后把自己關在房裡。客廳,傷心的媽媽哭成了淚人,她不解,明明父母是世上最愛孩子的人,卻為何被他們當成了敵人。更揪心的是父親泣不成聲,他懷念孩子還捧在懷裡、牽在手心的日子,傷感自己不再是女兒跌倒后迫切需要的懷抱。不知有多少觀眾會在此刻淚濕雙眼。就像當初在片場,黃磊說起,賴聲川有一天會因自己突然抱不動孩子而淚流滿面,一番話讓現場所有人鼻尖泛酸。原來,台詞裡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這是多麼有情又無情的事實。
而當爸爸悄然給朵朵的門縫裡塞進紙條,上寫“飯在門外”,又有多少人瞧見了自家父母的身影。此刻,無論正在還是走過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懂得:所謂成長,就是慢慢懂得了父母的不易。
為人父母會理解:終有一天,愛是一種得體的退出
豆瓣上有位剛經歷高考的大一新生寫道:“《小別離》 的好,在於它目前為止發生的每一次戲劇沖突都從孩子出發,不假借教育問題而大談成人的情情愛愛。而是用代際間矛盾的展現,戳中每一個人審
視自己的親子關系。”這正印了何晴所說“劇中人不是你我的未來,就是過去”,為人父母的也可以想想,“真正健康的家庭教育是教學相長、攜手成長”。
劇裡被老師家長反復念叨的“金句”———“你今天進不了前100,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就讀不了重點大學;上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完了!”“0.5分有本質區別,85分是優秀,84.5分叫良!”曾被叨擾過的你我,會不會在自家兒女身上循環往復? 熒屏前,你理解劇裡朵朵喜歡讀原版小說卻厭惡教條的情緒,可回到現實,是否照舊會選擇劃重點、敲桌子的應試補課? 劇中,你嘲笑童文潔為探聽女兒秘密,佯裝“同為天涯淪落人”與其網上通信,不料,卻因網絡玩不過女兒以致被識破后爆發更大沖突。但轉身到現實裡,怎樣處理孩子的秘密,依舊是兩難的選擇。
網絡的評論空間裡,琴琴媽是最不討喜的角色,不少網友聲討她“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直把個人希望強行寄托在孩子身上”。可事實上,她投射出的是普遍的影像———日子不好不壞,渴望擁抱更豐足的生活,看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若能心態平和,自然地正向發展,這固然善莫大焉;若像劇中琴琴媽這樣,為讓女兒出國改寫命運,一下折騰賣房,一下又琢磨讓孩子給富二代陪讀,天平失衡,家庭的大廈眼看即覆。劇評人說,大家厭惡琴琴媽,某種程度上也是討伐自己內心潛藏的欲望“全家命運系於孩子”。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何晴說,《小別離》 隻負責呈現,不主觀評價,若非要說灌輸理念,那就是“在育兒中育己,以及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所以,《小別離》 一條主線講述孩子為何留學、是否適合留學,而潛伏又貫穿始終的線蘊含更大母題:任何人都是獨立的人,即便父母也要學會放手。“所謂父母之愛,就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這恰恰是中國父母最難的一關。不然,這段話不會讓如此多人百感交集———“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街的這頭,望著他逐漸消失在轉彎口,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成長,不過是父母倚門凝望兒女越走越遠的背影。別離,望著孩子跨出國境線謂“小”,從他們長大成人后的生活裡離場謂“大”。(記者 王彥 實習生 沈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