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連接的故宮博物院:採取新方法,迎接新公眾【2】

資料圖:2017年9月18日,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在故宮內穿行。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
2017年度,故宮博物院舉辦赴外展覽9個:赴東京富士美術館等5地參加日本首次系統性展示“漢字”的展覽“唯一的漢字,唯一的美——漢字的歷史與美學”巡展,歷時1年﹔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參加“閨閣風流——明代女畫家李因繪畫展”,以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借出藏品為主﹔赴日本江戶東京博物館參加“18世紀的江戶與北京”展覽﹔在芬蘭獨立100周年之際,赴芬蘭坦佩雷市博物館舉辦“永膺福慶——清代宮廷的輝煌”展覽,此項展覽是習近平主席對芬蘭成功進行國事訪問之后舉辦的一次大型文物精品展覽,院藏121件精美文物參展,涵蓋皇權、典章、宗教、文化藝術等不同方面內容,生動展示了300年前中國的京城風貌、朝廷威儀和盛世景象﹔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赴香港舉辦兩場大型精品展覽,其一是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以原狀陳列的方式重現了養心殿正殿、東西暖閣和三希堂等重要場景,展出養心殿內文物、陳設等236件(套),並輔以故宮博物院數字化成果,增加展覽效果﹔其二是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的“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展覽,通過210組、共425件各類展品,重現康熙帝、乾隆帝母親崇慶皇太后、乾隆帝、嘉慶帝和慈禧太后慶祝誕辰的種種禮制和盛大場面,為香港觀眾打開了一面了解中國古代皇家祝壽文化的窗口﹔赴摩納哥格裡馬爾迪會議中心舉辦“繼文繩武——清代帝王的家國天下”展覽,展品包括繪畫、服裝、家具、餐具、照片、天文觀測用品等,共計186件(套),此展為故宮博物院與摩納哥格裡馬爾迪會議中心合作展覽的第一步,今年故宮博物院還將舉辦摩納哥來院展覽,進一步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為紀念中德建交45周年,赴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舉辦“傳神雅聚——中國明清肖像畫展”,展出故宮博物院明清繪畫作品及織繡類文物共70件,涵蓋了明清主要流派代表畫家作品﹔赴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大閱風儀——故宮珍藏皇家武備精品展”,展品163件(套),首次將清宮武備儀仗類文物展現在澳門觀眾面前。2018年正在舉辦的赴外展覽是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吉金鑒古:皇室與文人的青銅器收藏”展覽,即將推出的赴外展覽有6項,包括赴美國迪美博物館、美國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清代后妃生活與藝術展”﹔赴希臘“重文德之光華—重華宮原狀文物展”﹔赴沙特阿拉伯“華夏瑰寶展”﹔赴澳門藝術博物館“吳歷逝世三百周年特展”和“海派繪畫展”﹔赴香港科學館“鐘表珍寶展”等。
2、社會教育
故宮博物院傳統的公眾教育服務項目包括觀眾導覽、公眾教育活動、電化教育、觀眾服務等。近年來,每年開展有組織的各類公眾教育活動達25000場次,直接參與觀眾20萬人次,形成了以“故宮講壇”為品牌的成人主題講座,以“故宮知識課堂”為品牌的青少年假期活動,還常年與中小學學校合作開展選修課程、配合北京市教育系統開展的社會大課堂綜合社會實踐活動等,均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1)青少年教育
社會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教育工作是故宮博物院的工作重點。在針對青少年宣傳教育方面,故宮博物院一直尋求探索適合青少年特點的教育方式,讓博物館成為學校之外的第二課堂。從2004年3月1日起,故宮博物院在全國率先對中小學生集體實行免票參觀和義務講解:每周二設為學生團體免票日,針對有組織的中小學生團體、大學相關院系學生團體(如歷史系、建筑系、美術系等)免費接待參觀﹔自2006年開始,利用中小學生放假期間舉辦的“故宮知識課堂”活動,充實的內容、豐富的形式、活躍的氛圍,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利用“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組織學生來到故宮博物院參觀、參加各類活動、擔任志願者﹔與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通過“孩子,圓你故宮夢”等項目將文化活動帶到偏遠山村小學,開展知識與動手相結合的兒童課程﹔研發適合青少年的“數字故宮”項目,通過視頻短片、互動設計、故宮網站青少年版、App等潛移默化的形式,讓不同的社會群體了解故宮文化內涵﹔研發面對青少年觀眾的卡通系列文化產品,等等。故宮博物院努力架起溝通的“橋梁”,以內容豐富、形式生動的校外課堂形式,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2)故宮教育中心
2016年底,故宮博物院新成立了故宮教育中心,該中心位於午門廣場西側、熙和門南北廡房內,面積約800平方米,由四個不同主題功能的教室和輔助空間組成。作為重要的公眾教育基地,其意義在於充分整合故宮博物院現有教育資源,開展針對不同年齡觀眾的教育或研修活動,尤其為常年面向中小學生及家庭觀眾提供各類具有故宮特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項目,提供了靈活便利的場地空間。故宮教育中心落成后,故宮博物院投入大量教育人員和博物館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工作,在公眾教育服務中,既保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也更加關注文化與人文情懷,並保障各類教育活動的高品質呈現和可持續發展,更加全面、立體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2)故宮講壇
2017年,“故宮講壇”榮獲“特別受百姓喜愛的終身學習品牌”。自2012年至今“故宮講壇”已經舉辦129場,其內容緊密圍繞故宮文化,涉及古代建筑、文物研究與鑒賞、明清歷史、文物科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諸多領域。授課專家以故宮博物院知名學者和中青年業務骨干為主,100余名專家學者走上講台,與公眾面對面交流,全面系統地介紹故宮博物院豐富的文化資源,分享文化研究成果。有些熱門專家的講座深受聽眾歡迎,有聽眾甚至全程站著聽完。“故宮講壇”作為一個面向社會公眾的文化傳播平台,吸引了一大批聽眾,培養了忠實粉絲。這其中既有年逾花甲的老人,又有青春活潑的年輕90后。“故宮講壇”以最故宮、最學術、最親民的方式,吸引海內外公眾的目光,使聽眾徜徉在故宮文化藝術的殿堂,感悟故宮文化的魅力、學術的神聖和故宮人的敬業。
(4)故宮知識課堂
以“故宮知識課堂”為品牌的公眾教育項目,因輕鬆活潑、普及性、參與性強等優勢,易於在各項文化活動中推廣,也受到了社會公眾的歡迎。自2006年正式推出以來,“故宮知識課堂”已經連續舉辦十二年。在此期間,上萬名學生走進故宮博物院,走進“故宮知識課堂”,在這裡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例如根據故宮古建筑和故宮博物院藏品研發的“仰望太和殿,一起看斗拱”、“屋檐下的繽紛彩畫”、“機巧連環探榫卯”、“布藝堆繡,巧仿瓷瓶”、“朝珠DIY”、“青白相間,妙筆生花”、“皇帝的新衣”、“宮廷裡的遂心‘如意’”活動,根據展覽研發的“霓裳彩繪”、“擊掃黑白,傳拓萬千”、“尋訪石鼓”、“瓷片覓蹤”、“合巹禮成”、“中印佛教雕塑展教師工作坊”活動,根據明清宮廷歷史、文化研發的“上元結彩,巧手生輝”、“宮中過端午,夏日‘粽’動員”、“書福迎春”、“玩轉乾隆印,巧刻橡皮章”、“甲冑八旗”活動等等,知識講述、現場互動、動手制作相結合,深受青少年和家長的好評。多年來,故宮博物院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專業的教育團隊,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創意獨特的青少年教育活動,並不斷將精彩的教育活動推廣到故宮博物院之外,惠及更多公眾。
(5)志願者團隊
故宮博物院志願者團隊成立於2004年12月,十余年來,累計注冊志願者近3000人次,來自各個行業、各個年齡段,服務內容涉及講解、咨詢、教育項目和志願宣講等,累計提供服務達13萬小時,涉及公眾總數近60萬人次。經過十余年實踐歷練,故宮志願者團隊已經成長為一支優質的志願服務團隊。2017年度,共有220名故宮志願者,為觀眾提供了包括院內專館及特展講解、主題日講解咨詢、深入社區和學校的故宮文化宣講,以及教育活動項目等各項服務,累計時長共14722.5小時,惠及觀眾約88142人次。同時,故宮博物院也更加重視志願者隊伍的建設,全年共舉辦面向志願者的參觀、培訓等活動20余場。去年,故宮志願者活動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11部門聯合舉辦的宣傳推選志願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活動中脫穎而出,故宮博物院志願者服務隊榮獲“最佳志願服務組織”,故宮志願者霍慢憶榮膺“最美志願者”。
(6)境外公眾教育活動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公眾教育活動頻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目前,已經前往馬耳他、新加坡、曼谷、澳大利亞等地,以生動的知識講解和手工體驗課程,獲得各國青少年的喜愛。2017年,應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邀請,故宮博物院赴泰國曼谷和澳大利亞悉尼舉辦教育活動12場,主題有“朝珠DIY”、“宮廷裡的遂心如意”、“康熙同學的西學課”、“彩繪龍袍”和“折紙龍袍”等,約有350名青少年參與,反響強烈。
未來,故宮博物院還將不斷創新,研發和豐富各類教育活動,努力實現高品質呈現和可持續發展,全面、立體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3、數字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的博物館可以吸引核心觀眾以外的群體,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手段找到新的觀眾,例如博物館可以將藏品數字化,為展覽增添多媒體元素,讓公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體驗。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不斷探索創新的方式,借助互聯網和新技術的平台,把故宮博物院所擁有的優秀文化資源分享給社會公眾,把故宮博物院所蘊含和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分享給年輕人。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