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超級連接的故宮博物院:採取新方法,迎接新公眾【6】

2018年05月08日08:0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超級連接的故宮博物院:採取新方法,迎接新公眾

 

  故宮博物院加強古建筑維修保護材料的嚴格把關。2018年2月1日,故宮博物院第一批“故宮官式古建筑材料基地”在蘇州陸慕御窯金磚廠和南京金陵金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未來故宮博物院將繼續考察遴選更多優質傳統材料生產企業,滿足故宮古建筑維修保護用材需要。2018年4月16日,故宮古建筑維修保護材料捐贈儀式在故宮寶蘊樓隆重舉行。太湖世界文化論壇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一批古建筑維修保護的重要材料,包括金磚100塊,金箔100萬張。此次捐贈的古建筑維修保護材料,符合故宮古建筑維修保護要求的材料性能標准,有利於故宮博物院古建筑的修繕與研究保護,最大限度保存故宮古建筑文物價值。同時,使社會力量關注傳統工藝材料,對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有裨益。

  2、“平安故宮”工程實施

  “平安故宮”工程於2012年由故宮博物院醞釀提出,2013年4月國務院批准立項,成為重大文化建設工程。“平安故宮”工程旨在全面提升故宮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觀眾服務能力,實現對故宮的完整保護和故宮博物院的可持續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地下文物庫房改造、基礎設施改造、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故宮安全防范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七個子項目。工程的最終目標,是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基本實現故宮博物院進入安全穩定的健康狀態,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邁進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

  2017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考察“平安故宮”工程進展情況,肯定既有成績,要求確保質量,強化精品意識。七個子項目進展順利,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項目,取得項目建議書批復、中央在京重點建設項目確認函。地下文物庫房改造,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証,初步設計概算獲國家發改委批復,2018年4月啟動建設。基礎設施維修改造,一期(試點)工程於2016年11月開工,項目持續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室外陳設基礎信息採集、文物建筑監測系統第一期建設、觀眾動態監測二期項目完成。故宮安全防范新系統,應急指揮平台建設項目綜合應用系統,具備上線試運行條件,文物藏品技術防范系統項目開啟系統搭建工作。院藏文物防震,完成一批陶瓷文物庫房的密集櫃改造,確定阻尼減震方案和鐘表庫、盆景庫隔震方案,開啟地面文物庫房改造。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故宮文物醫院對外開放,加強文物藏品修復保護力度,接待專業考察和參觀1100余人次。

  2018年,是“平安故宮”工程后半程的關鍵一年,諸項工作進入到實際實施和攻堅克難的階段。目前,“平安故宮”工程七大項目穩步推進。2018年4月17日,在故宮博物院“平安故宮”工程實施五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地下庫房改造及通道工程”正式啟動。“平安故宮”地下庫房改造工程旨在完善地下庫房結構,改善地下庫房的防水措施,消除地下庫房潛存的滲漏等安全隱患,提升設備的運行能力﹔增大地下庫房的儲藏面積,解決地下庫房文物因裝入防震囊匣引起的儲存空間不足等問題,從而逐步減少地面文物庫房規模,確保文物安全﹔通過建設溫度濕度分區調控,改善現有一、二期地下文物庫房內溫度濕度統一的現狀,解決部分文物對保存環境有長期或臨時特殊要求的問題﹔保護地面文物建筑,整治內務府區域環境。從而為實現“平安故宮”,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進一步擴大開放面積打下堅實基礎。

  3、觀眾限流

  2015年6月13日,即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故宮博物院開始試行每日限流8萬人次,以剛性措施保証故宮博物院安全,即觀眾安全、古建筑安全、文物藏品安全,為全面實現觀眾流量的科學管理和理性調控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故宮博物院全面推行實名制售票,實行旅行社團隊全部通過網絡預定門票,取消旅行社團體現場售票,並提倡散客通過網絡預定門票,逐步提高網絡預售比例。

  故宮博物院2015年全年實現限流32次,2016年全年實現限流48次,2017年暑期及小長假期間均實行了8萬人次限流措施。雖然旺季和節假日因限流減少了部分觀眾入院,但是全年入院觀眾人數仍然逐年遞增,2016年首次突破了1600萬人,2017年達到1670萬人。全年內單日接待觀眾數量得到了基本的掌控,起到了十分有效的“削峰填谷”作用。通過限流,參觀秩序有了明顯改善,觀眾參觀體驗環境得到顯著提升,“旺季不擠、淡季不淡”,觀眾、古建筑和文物藏品的安全也得到了極大的保障,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故宮博物院的8萬限流措施,目的並不是要限制觀眾參觀,而是盡全力維護觀眾參觀的安全性、有序性、舒適性,通過限流使觀眾有序參觀,並享受到更加優質的博物館服務,這也是故宮博物院精細化管理的目的和意義所在。實現限流8萬和全網售票,既是精細化管理的初步體現,也為今后進一步推進精細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在限流的同時,伴隨著開放區域的逐漸擴大,故宮博物院也在通過分流措施保証觀眾的參觀體驗。例如2017年國慶期間,除了珍寶館、鐘表館、雕塑館、古建筑館等常設展覽外,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武英殿、神武門城樓、永壽宮及慈寧宮花園、齋宮以及暢音閣戲曲館推出多項新的展覽,同時向觀眾開放。這些展覽大都分布在故宮東西兩路,在為觀眾提供更多參觀選擇的同時,為人群集中的中軸線緩解了壓力。

  故宮博物院“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自2017年9月15日開展以來,吸引了大批熱情觀眾前來參觀,一度排起長長的隊伍,需要等候數小時時間。為了方便觀眾舒適觀展,減少排隊等候時間,故宮博物院對陳列“千裡江山圖”的午門正殿展廳實行發號分時參觀措施。發號方式為每天免費發放16個時段的號碼,每半小時放行該時段的150名觀眾進入午門正殿展廳,發號地點在“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入口。此外,憑號參觀僅限午門正殿展廳,而參觀東西雁翅樓展廳的觀眾則無需領取號碼,隨時進入展廳參觀。這一舉措,結合展覽之初已實行的限流分流方案,從時間和空間上對此次大展形成分時分區精細化管控,試行成效良好。

  未來,故宮博物院將進一步加強精細化管理,基於大數據分析,計劃明年試行分時段售票,屆時觀眾可以選擇當天的某個具體時段進入故宮博物院,避免出現“上午門庭若市,下午門可羅雀”的場面,給觀眾營造更加美好的文化空間和參觀體驗。因全網售票而面臨“閑置”的端門售票區將以“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活起來”為宗旨、探索以適當形式繼續服務於廣大觀眾和社會公眾。

  4、全網購票

  2017年十一長假期間,故宮博物院首次實現全網絡售票。10月2日,凌晨1時38分,全天8萬張門票就已經在網上售出。10月2日下午1時55分,10月3日的8萬張門票也已全部在網上售出。自2017年10月10日起,故宮博物院正式邁入“博物館全網售票”時代。

  早在2011年9月25日,故宮博物院開始嘗試網絡預售門票,當日門票預訂僅有區區287票。2011年全年網絡售票僅為1.68%。2011年至2014年,全年網絡售票都在2%左右。2015年6月13日,是故宮博物院試行限流8萬人次和實名制售票的第一天,全天參觀人數近5萬,其中網絡預售門票數量7506人次。2015年全年網絡售票為17.33%,2016年全年網絡售票增長至41.14%。2017年7月1日,故宮博物院全面推進網絡售票,開放網售當日票和現場手機掃碼購票,2017年8月實現網售佔比77%。2017年10月2日,首次實現全部網上售票。

  為了有效實施全網售票方案,故宮博物院在提前准備階段就升級改造了配套系統設施,研發多元購票方式,並提前數月對現場觀眾進行購票引導,逐步實現將線下購票轉化為線上購票。同時故宮博物院也制定了現場票務解決方案,觀眾可以在現場手機掃碼購票,也可以通過現場票務服務咨詢台、綜合服務窗口獲得票務方面的幫助。

  5、環境整治

  讓觀眾更有尊嚴地參觀,故宮博物院責無旁貸,任重道遠。除了擴大開放、繼續推進並堅持限流措施,還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削峰填谷和觀眾參觀的精細化管理,從根本上保証觀眾參觀的良好環境,並拓展博物館的管理內涵和展示空間。在《故宮總體保護規劃》的指導下有序開展各項保護工作,為觀眾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參觀環境。

  如今,故宮186萬余件文物藏品中,展出文物藏品不到2%,與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館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是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珍貴文物佔90%以上,幾乎件件是珍貴文物,沒有任何一座博物館可以與之媲美。目前,故宮博物院正在努力通過維修保護古建筑開辟新的展廳、舉辦專題展覽、從故宮紅牆內遷出工作人員、籌建新的專題展館等,把越來越多的文物藏品“請”出庫房、“移駕”展廳供廣大觀眾觀賞。宮中大門越開越寬敞,使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前“有宮卻不見寶”的印象。紅牆裡的歷史進入社會公眾視野,這既是一種關注,也是一種監督。

  2002年,故宮博物院開始實施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工程的時候,故宮開放面積隻佔30%﹔到201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宮開放面積已達65%﹔2017年底,開放面積接近80%﹔2025年,故宮博物院將迎來百年院慶,故宮開放空間將達到85%。

(責編:溫璐、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