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超級連接的故宮博物院:採取新方法,迎接新公眾【5】

2018年05月08日08:00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超級連接的故宮博物院:採取新方法,迎接新公眾

 

  五是大眾潮流系列。這是媒體和公眾討論和關注最多的領域,作為“萌萌噠”故宮的代表,由於廣受青少年喜愛,具備網絡傳播的各種條件,成為最廣為人知的故宮文化創意產品。其實,“萌萌噠”文化創意產品隻佔故宮文化創意體量的5%。例如有大眾接受度高的“宮廷娃娃”家族,一經推出就受到了青少年觀眾的青睞。他們是來自紫禁城的一群可愛精靈,包括小皇帝、小皇后、小阿哥、小格格、和珅、紀曉嵐、郎世寧、御前侍衛、八旗娃娃、狀元郎等眾多“寶貝”形象。產品都以“萌”為設計理念,做成搖頭娃娃、車載娃娃、手機座、桌邊娃娃、調料罐、存錢罐、小盆栽、創意擺件、便簽夾、冰箱貼、鑰匙鏈、首飾盒等豐富多樣的類型,琳琅滿目。

  (3)文化創意展示與傳播的多種渠道

  一是實體店。故宮博物院開辟多種渠道,方便社會公眾購買多種風格的故宮文化創意產品。按照商品類別和觀眾分布,重新對全院營銷網點進行規劃布局,對環境和服務設施進行了升級和改造,將文化創意展示與傳播納入到全院整體發展之中,為觀眾提供優質的服務。

  2015年9月,故宮博物院文化創意體驗館在故宮東長房開館。文化創意體驗館作為故宮博物院“最后一個展廳”,集中展示和銷售故宮博物院研發的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力爭每一件產品都是在挖掘故宮文化資源基礎上,經過創新設計,推出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時尚性、實用性相融合的文化創意精品。目前,文化創意體驗館分為絲綢館、服飾館、御窯館、影像館、木藝館、銅藝館、陶藝館和紫禁書院等8間各具特色的展廳,展銷的文化創意產品互不相同,能夠滿足不同觀眾的多種需求。故宮文創體驗館在產品陳設、文化氛圍、專題設計等多方面“發力”,除了集中展示和銷售故宮博物院研發的各類文化創意產品,更提供一種雅致、生動、豐富的傳統文化氛圍,讓觀眾能夠在這裡獲得故宮文化的集中“體驗”。

  此外,在端門西朝房設立的故宮商店已經成為故宮特色文化創意產品的精品店,店內設計精巧、布置精美,主題多樣、各具特色。神武門外東西兩側也正在進行重新設計和規劃,建成兩排故宮文化長廊,展示銷售故宮博物院的精品圖書、文化創意產品,更好地傳播故宮文化、方便來往觀眾。而且這兩處地點均在紫禁城城牆之外,因此不進入故宮博物院參觀的社會公眾,也可以購買到稱心如意的故宮文化創意產品。

  二是新媒體推廣。除了實體店外,網絡以及新媒體也是故宮文化創意展示與傳播的重要渠道。2008年12月創立的“故宮淘寶”官方旗艦店,以大眾潮流為主,主打萌萌噠系列,現有約200件以故宮元素設計的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在線銷售。目前,“故宮淘寶”已經成為擁有五皇冠、好評率超過99.3%的優質網店。

  故宮微店於2015年12月正式上線,以“小清新、雅生活、高品質”為目標,主打雅致生活類產品。店面位於微故宮公眾賬號的“逛一逛”中。故宮微店的產品不但具有精美的設計感受,還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韻味。目前,故宮微店包含了以“筆記”“禪藝”“生活”“雅玩”“服飾”“生活”六個主題的文化創意產品區,文化創意產品的類別涵蓋了繪畫、陶瓷器、文房四寶、文典、服飾等多個領域。

  三是其他形式的推廣。故宮文化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也越來越生動、鮮活、多樣。例如2016年6月,故宮博物院在首都機場舉辦“文化國門 名畫大觀——《韓熙載夜宴圖》數字藝術展”,“吳門煙雨”的仿古園林景觀,加上南音古樂、梨園舞蹈、插花、茶道、香道,文人傳統生活的景象在此復蘇,紫禁城的生活美學在此穿越時空曼妙延伸。同時,皇家加勒比游輪搭載故宮文化創意產品、傳播故宮文化。隨后故宮博物院與阿裡巴巴、騰訊先后進行合作,包含門票、文創、出版三大板塊的“故宮博物院官方旗艦店”在阿裡旅行和天貓平台正式上線,最大程度地實現功能需求多樣化,與騰訊的合作首先以“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為平台,以表情設計及游戲創意為開端,探索傳統文化IP的活化模式等等,這些舉措讓故宮博物院“文化+”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故宮博物院也在引領人們生活方式上做出探索,不僅做融入生活的文化創意產品,而且以傳播生活美學為初衷的故宮文化體驗中心“紫禁書院”也首次走出故宮,落戶深圳鹽田。肩負著“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使命和責任,紫禁書院以圖書、書畫、文房、雅生活為主題,用當代設計和創意,組成了充滿傳統書香味道的故宮當代文化空間。最新進展是,位於江西景德鎮的“紫禁書院”分院已經於2016年10月正式揭牌。之后,“紫禁書院”還計劃在杭州、上海“落地”,逐步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實現故宮文化多層次、多元化的傳播和推廣。

  2017年,故宮文化創意產品和品牌也開展了國際性的推廣實踐。在國際方面,先后參展“法蘭克福國際文具及辦公用品展覽會”、“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中國官方主題平行展《記憶與當代》”、“拉斯維加斯國際品牌授權博覽會”。在國內方面,參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國際文物保護裝備博覽會”、“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故宮文化創意產品還隨同故宮博物院赴世界各國的展覽,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二、通過古建筑維修保護、故宮文物醫院文物藏品修復、國際組織培訓、故宮研究院、境外考古合作等方面,加強國際合作。

  1、古建筑維修保護

  1998年起,故宮博物院和美國世界文物建筑保護基金會(WMF)合作乾隆花園保護項目至今,計劃於2020年完成整個乾隆花園內檐裝修修復與展示,是國內第一次針對古建筑內檐裝修並採取多學科綜合會診,融合傳統和現代方法的國際化合作。

  2016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和德國考古研究院合作建設了樹木年輪學實驗室、靈沼軒建筑考古學勘察項目,2018年開始繼續擴展到井亭建筑考古學勘察合作項目。這是中國第一次引進德國建筑考古學的學術理念和具體方法,使其在故宮古建筑研究保護中發揮作用。正在建設中的故宮樹木年輪學實驗室,也是中國為數很少的符合國際標准的實驗室。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的國際合作項目不斷增加。例如2017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和東南大學與日本京都大學,就故宮養心殿環境狀況開始進行前期研討,是國內第一次針對古建筑室內外的自然環境病因開展詳細的調查研究。2018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和蘇格蘭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斯特林大學開始合作關於靈沼軒金屬、石材等構件的保護。2018年,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建筑大學與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就故宮齋宮勘察項目開展合作,引進意大利現場調研的理念和技術方法。

  2、故宮文物醫院文物藏品修復

  故宮文物醫院成立於2016年12月,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功能門類最完備、科研設施最齊全、專業人員數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護機構,是服務於“平安故宮”工程的重要項目。故宮文物醫院位於故宮西側城牆下、內金水河畔,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按照使用功能分為文物保護科技實驗室、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室、文物保護修復輔助業務三大部分,匯集有200名文物保護專家。擁有“古陶瓷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希臘文物激光技術聯合實驗室”、“同步輻射與文物保護聯合實驗室”等重點實驗室。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也設立於故宮文物醫院。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修復有悠久的歷史,文物修復類別包括書畫、金屬、鐘表、陶瓷、木器、漆器、鑲嵌、紡織品等,並擁有“中國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術”、“古書畫人工臨摹復制技術”、“中國青銅器傳統修復、復制技術”、“古代鐘表傳統修復技術”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每一件文物藏品接受修復之前,都需要對其歷史、材質、成分、結構,以及狀況進行科學的分析檢測,以便在修復過程中,最大程度保護歷史文化信息,不改變文物原狀,實現傳統工藝技術傳承,因此需要制定詳細的修復方案之后,才能開始動手實施修復保護,並公開出版修復保護報告。

  在採用傳統工藝保養修復文物的同時,故宮文物醫院也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故宮博物院為這座全新的文物修復中心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例如文物專用CT機,顯微觀察設備、材料分析設備、無損探傷設備等,使現代科學技術能夠更好地造福於文物修復工作。

  (1)與國際文物修護學會(IIC)的合作交流

  2015年9月,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了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IIC-ITCC)。培訓中心旨在國際層面推動文物修護保護研究及交流,特別是提升發展中國家及亞洲國家的文物修護保護業務水平和能力。目前,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已經舉辦了三期培訓,取得了圓滿的成果。

  (2)與意大利文物保護高級學院的合作

  故宮文物醫院與意大利文物保護高級學院,在油畫保護修護方面開展了長期深入的合作。意大利專家與故宮文物醫院保護團隊共同使用可見光光譜儀、紫外光譜儀、紅外光譜儀、X熒光光譜儀、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色度計等儀器對油畫《清人畫弘歷騎馬戎裝像》進行了科學分析檢測,制定了科學的文物修護方案,即將在年內共同對該幅油畫開展修護。

  (3)與希臘電子結構和激光研究所的合作

  2016年7月,希臘總理阿萊克斯·齊普拉斯參加“中國-希臘文物激光技術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希臘電子結構和激光研究所致力於將激光技術應用於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雙方於2016年2月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儀器應用、合作研究、建立聯合實驗室,以及召開各種學術會議等方面展開合作。故宮博物院與希臘電子結構和激光研究所實施開展大量的文物激光清洗相關的研究。聯合實驗室的建立提升了故宮博物院激光技術在文物保護、研究領域的發展和應用。

  (4)與瑞士卡地亞鐘表文物的修復合作

  2015年,故宮博物院與與卡地亞制表工坊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在技藝交流、鐘表修復和展覽合作等方面達成一致。2017年2月至6月故宮博物院先后派出兩批鐘表修復師,同時攜帶故宮博物院6件鐘表機芯,赴卡地亞制表工坊進行合作修復活動。雙方合作拍攝紀錄片《喚醒時間的技藝》以記錄6件鐘表機芯修復全過程。雙方計劃於2019年秋季在故宮午門-雁翅樓展廳舉辦鐘表修復“中西方珍寶藝術”合作成果展,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展品對比展示的方式呈現,展覽中計劃加入修復專家現場演示內容,增加與觀眾的互動。

  (5)學術交流合作

  故宮文物醫院的科研人員還與許多國際知名大學的學者開展了學術交流活動。例如與牛津大學在南宋官窯青瓷、汝瓷青瓷及定窯白瓷的制瓷工藝研究方面開展合作﹔與亞利桑那大學在相圖分析、古陶瓷的顯微結構研究等方面開展合作﹔與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就玻璃工藝原料及鈞瓷成色機理方面開展了合作研究﹔與美國特拉華大學的教授共同承擔了古陶瓷科研基地開放課題。

  3、國際組織培訓

  故宮博物院涉及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業務的培訓資源也在國際相關領域享有盛名。國際博物館協會和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兩大具有業內廣泛影響的國際組織,均將全球唯一的培訓中心設立在故宮博物院,6年來已經培養了60多個國家的200余名文物保護與博物館專業人士。

  (1)國際博物館協會唯一博物館專業培訓機構——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培訓中心(ICOM-ITC)2013年在故宮博物院設立,向世界各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博物館從業人員提供高質量的培訓課程,推動博物館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這一機構成立6年來,累計為覆蓋世界五大洲的69個國家和國內21個省市共230余家文物博物館機構培養了博物館專業人才。

  (2) 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唯一的國際培訓機構——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IIC-ITCC)也於2015年設立在故宮博物院,這一機構為提升中國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太地區的文物修護業務水平和能力,並為全世界的博物館與文物保護修復人員提供一個國際化修復技藝與保護研究的高水准的交流平台。成立3年來, 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累計為67名文物修復專業人員提供培訓, 覆蓋亞、非、歐、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24個國家和國內17個省市和地區(包括港澳台)共55家文物保護機構。

  4、故宮研究院

  故宮研究院成立於2013年10月,是故宮博物院為與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開展合作研究和交流而成立的非建制的綜合性學術機構。即以故宮博物院在職和退休專家學者為主體,積極吸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取長補短,共同建構開放式的高端學術平台。

  截止目前,在故宮研究院旗下,經過整合、充實和補充,已有研究室、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宮廷歷史檔案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宮廷戲曲研究所、明清宮廷制作技藝研究所、文博法治研究所、陶瓷研究所、書畫研究所、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宮廷園藝研究所、中國畫法研究所、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中國書法研究所、鐘表研究所、宮廷原狀研究所、故宮文物南遷研究所、世界文明古國研究所、影視研究所,共1室20所,基本完成了故宮學術的總體布局和機構建設。

  故宮博物院是全國首家設立大型學術研究機構的博物館。以學術研究為引領,聚攏、吸納各方面的學術研究人才,充分發揮業務人員的學術專長,聘用的專家崗位明確、任務明晰、權責明了,從而保証學術研究項目順利開展,在故宮研究院,由院內外專家學者有機地組成簡潔高效的項目團隊,承擔大型學術研究項目。

  2017年1月立項的“養心殿宮燈原狀陳設與制作技藝研究”項目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學術成果。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的《伊斯蘭玉器研究》項目,已經申請獲得國家千人計劃資助,並確定了具體研究計劃。通過參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代金器工藝研究》項目,進一步深化和推進對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的研究,揭示古代歐亞大陸絲路交流更為精彩的歷史。

  明清宮廷制作技藝研究所與法國國家科學院東亞文化研究所、法國利摩日琺琅藝術博物館、法國集美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實驗室等機構於2016年3月聯合成立了“中國琺琅藝術研究”課題組。自課題啟動以來,中法合作研究事宜順利進行,雙邊往來不斷加強。故宮博物院課題“明清紫砂器與文人畫家、皇室的關系研究”已基本完成學術論著編纂工作。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與印度拉邦歷史文化研究委員會、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開展出土中國文物研究和在印度、阿聯酋拉斯海馬、烏茲別克斯坦的合作考古發掘工作。經過幾年來的努力,故宮博物院的考古研究基本上實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多方位研究,成為故宮博物院完善學科建設的主要工作之一,拓展了故宮博物院的學術研究范疇。

  在印度喀拉拉邦的考古調查與研究,不僅整理了奎隆港口和柯欽帕特南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而且通過出土中國瓷器、錢幣、阿拉伯錢幣、波斯釉陶等文物,以及大量的印度本地陶器,首次以考古學成果証實奎隆港口就是中國宋元明文獻記載的奎隆或小葛蘭國所在地,東西方的產品匯集於此,既連接東西方,又連接海洋與內地,說明該港口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外來商品進入印度內地的連接點。在海上絲綢之路之中轉港口的考古學研究方面屬於首創,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對奎隆港口的考古發掘是中國學者第一次得到印度國家考古局授權並頒發考古發掘資質証書。

  2017年5月,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與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開展學術交流,在故宮內和浙江龍泉窯遺址等處,進行考古學方法交流活動。與杜倫大學考古系的合作,是中英文化交流項目之一,雙方不僅研究該校收藏的、在波斯灣沿岸採集到的數千片中國龍泉窯瓷器標本,而且利用杜倫大學在中東的學術優勢,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拉斯海馬酋長國文物局共同合作,開始了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拉斯海馬佐爾發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這是目前為止中國學術機構首次在阿拉伯地區進行的陸上考古調查與發掘。

  三、通過太和論壇、重大外事活動、重要外事接待、外交使節進故宮活動等方面,樹立故宮博物院良好形象。

  1、太和論壇

  隨著近年來“紫禁城論壇”和“太和論壇”的舉辦,《紫禁城宣言》和《太和宣言》的簽署,故宮博物院的國際影響力和故宮文化的傳播力逐步提高。

  2016年10月,故宮博物院邀請來自中國、埃及、希臘、印度、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墨西哥等文明古國的政府官員、文化學者,共同舉辦“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太和論壇),探索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加強文明古國交流與合作的途徑,通過了旨在傳承人類古老文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太和宣言》。

  2017年9月,故宮博物院舉辦“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論壇規模擴大,邀請到包括阿富汗、埃及、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秘魯、玻利維亞、柬埔寨、黎巴嫩、墨西哥、斯裡蘭卡、蘇丹、土耳其、希臘、敘利亞、伊拉克、伊朗、以色列、意大利、印度、中國在內的20個國家的政府官員、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負責人、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博物館協會等相關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故宮博物院保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理論及實踐經驗為代表們所熱議和肯定。

  “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圍繞“古代文明遺產的傳承”、“古代文明遺產的當代價值”、“古代文明的考古學觀察與絲路考古”等議題展開討論,更深入地探索古國文明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探索文明古國的交流、合作模式及其規律,推動各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閉幕時,故宮博物院與伊拉克共和國文化、旅游和文物部,新衛城博物館分別簽署諒解備忘錄,與國際博物館協會藏品保護委員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2、重大外事活動、重大外事接待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積極開展和承擔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大活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境)外同行和國際友人對故宮博物院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知。2015年以來,故宮博物院多次成為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接待外賓、舉辦國際活動的重要場所。2015年至2017年底,故宮博物院共接待國賓近200批次、3000余人,包括法國總理瓦爾斯、德國總統高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英國威廉王子等。

  2017年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邀請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外方團長配偶參觀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來賓在太和殿前合影留念,進殿參觀故宮博物院院藏“一帶一路”主題精品文物展。在御花園,來賓們參觀了北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區,欣賞舞蹈、古琴、太極、無伴奏少年合唱、京劇表演選粹等文藝演出節目,一同體會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也體會了千百年來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綿延不斷的人文交流。

  2017年6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西九文化區出席《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簽署儀式。西九文化區是香港重要的文化建設項目,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視覺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等17個文化藝術設施。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成后,將展出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開展豐富多彩的故宮文化活動,豐富香港文化生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和故宮博物院在文物展出、人員培訓、人文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

  2017年11月8日,故宮博物院作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夫婦訪華行程首站,迎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婭參觀。特朗普是繼尼克鬆、克林頓、奧巴馬后進入故宮博物院參觀的第四位美國總統。中美國家元首在故宮博物院笑談古今,縱論天下,深入溝通,進一步增進彼此了解和友誼。此次美國總統訪華,受到了“國事訪問+”的高規格接待,在寶蘊樓茶敘,在故宮博物院“修文物”,觀展覽、看藏品、聽京劇,場面祥和友好,氣氛熱烈濃重,中華傳統文化成為聯接太平洋兩岸兩個大國的虹橋和紐帶。

  3、外交使節進故宮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舉辦“駐華使節進故宮”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向外國人士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加強與各國駐華使館的溝通與聯系,促進故宮博物院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開展。2012年,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駐華使節進故宮”活動,澳大利亞、埃及、意大利、土耳其等國駐華使節及夫人在故宮博物院參觀交流,感受故宮文化魅力,加深彼此間的了解和理解。2013年,“駐華使節進故宮”活動邀請了聯合國各駐華系統機構的代表及官員,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國際勞動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亞太農業工程與機械中心、聯合國難民署等。

  故宮博物院高度重視與駐華使館和在京國際組織、機構間的溝通與交流。2014年和2015年,“駐華使節進故宮”活動,分別為俄羅斯聯邦駐華使館專場和美國駐華使館專場。2016年,故宮博物院與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合作舉辦“駐華使節進故宮”活動,來自15國駐華使館的大使或公使來院參觀。同年,與文化部外聯局合作舉辦“駐華領事官員進故宮”活動,來自11國駐華使館的領事官員來院參觀。2017年,共有16個駐華使館、12位駐華大使和48位駐華使節官員訪問故宮博物院,為未來促成與國際相關機構之間更為長久深遠的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2018年,“駐華使節進故宮”活動邀請來自西班牙、喀麥隆、薩摩亞、塔吉克斯坦、智利、牙買加等38個國家的大使,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約110位高級別外交官和家人走進紫禁城。使節們在參觀過程中感嘆故宮的尊貴壯美,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體驗現代數字技術呈現的故宮博物院全新魅力。

  四、通過故宮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平安故宮”工程、觀眾限流、全網購票、環境整治等方面,實現良好接待參觀質量。

  1、故宮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工程

  2002年開始的“故宮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工程”是自1911年以來的一百余年間,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故宮古建筑維修保護。到2020年,歷經18年的故宮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將全面達成既定目標,故宮博物院將建立起科學的故宮古建筑維修保護機制,為紫禁城下一個600年的古建筑維修保護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為了更好地傳承故宮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保証工程質量,2015年故宮博物院開創性地提出了古建筑“研究性保護項目”的理念,作為故宮整體維修保護項目在沖刺階段的升級和完善,將古建筑保護、學術研究、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古建筑維修保護脫離一般建筑工程項目的管理模式,將科學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進度服從保護質量。合理制定文物修復專家的退休返聘制度,留住經驗豐富、技藝超群的老師傅,推動建立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新人以傳承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尋找符合故宮官式古建筑維修保護的優質材料,建立起穩定的古建筑優質材料供應基地。

  在對過去維修保護經驗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選擇了4項亟待維修保護的古建筑群,作為“研究性保護項目”的試點,即養心殿、乾隆花園、大高玄殿、紫禁城城牆。2015年年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此次維修保護作為科研工作、文化工程來對待,當作整體項目來運作,希望能夠率先實現“研究性、預防性”為主的科學修復,為國內文物建筑保護工程做出表率。

  針對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開展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木作、瓦作、石作、油作、畫作等方面的工匠選拔及培訓,培養古建筑營造技藝、裝修技藝、修復技藝的專業人才。2016年11月,故宮西城牆維修保護工程開工,完成試驗段落的拆除及試驗性砌筑。2017年8月寧壽宮花園(古華軒區、遂初堂區、萃賞樓區)保護維修工程開工,依據研究性保護項目理念在施工期間對該區域進行施工三維掃描數字化記錄。同年大高玄殿研究型修繕保護工程(一期)竣工,該工程首次將建筑考古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大高玄殿的維修保護中,繼續探索故宮古建筑研究性保護特色之路。

  傳統上,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畫、裱糊”等八大作,其下還細分了上百項傳統工藝,從材料到做法,都要嚴格遵循營造則例。近年來國務院將“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北京故宮)”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將故宮博物院作為“明清官式建筑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突出了“保護研究”和“科研基地”。同時,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重點科研基地”和“古建筑研究所”兩個機構,均強調開展古建筑營造技藝和傳統材料研究。故宮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還走進多所高等院校,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程,並在2017(上海)國際建筑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等活動亮相。

(責編:溫璐、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