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連接的故宮博物院:採取新方法,迎接新公眾

超級連接的故宮博物院:採取新方法,迎接新公眾
——寫在2018年世界博物館日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自國際博物館日設立以來,每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都會在5月18日這一天舉辦慶祝活動,旨在使社會公眾認識到,“博物館是促進文化交流,豐富文化生活,增進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合作,實現和平的重要機構。”目前,全球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參與國際博物館日的相關活動,例如2017年,全球共有157個國家的36000余座博物館,參與國際博物館日的活動,慶祝活動可以持續一周時間。
圖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開幕式致辭。 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國際博物館協會每年均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主題。回顧這些主題,可以反映出當代的博物館職能與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關聯。例如1992年的“博物館與環境”,1993年的“博物館與土著人”,2001年的“博物館與建設社區”,2002年的“博物館與全球化”,2003年的“博物館與朋友”,2004年的“博物館與無形遺產”,2006年的“博物館與青少年”,2009年的“博物館與旅游”,2011年的“博物館與記憶”,2016年的“博物館與文化景觀”等。
分析歷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今日博物館早已成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體系中,無法分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博物館自身如果缺乏對不斷擴大的社會職能保持正確認識,不重視創造博物館與各個領域保持密切聯系,社會公眾將無法正確了解博物館在現實生活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
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超級連接”一詞首次出現於2001年,以描述今日社會多渠道的溝通媒介,包括面對面的交流、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件、電話以及互聯網。這一主題的涵義就是讓博物館成為連接公眾與多元文化的紐帶,用創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眾來到博物館,感受博物館的文化氛圍,獲得深刻新鮮的文化體驗,共享豐富的文化成果。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陳列展覽、社會教育、數字技術、文化創意產品等方面,加大故宮文化傳播影響力﹔通過古建筑維修保護、故宮文物醫院文物藏品修復、國際組織培訓、故宮研究院、境外考古合作等方面,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太和論壇、重大外事活動、重要外事接待、外交使節進故宮活動等方面,樹立故宮博物院良好形象﹔通過故宮古建筑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平安故宮”工程、觀眾限流、全網購票、環境整治等方面,實現良好接待參觀質量﹔通過影視、話劇、重要國際論壇等方面,傳播故宮精神,感動社會﹔通過擴大朋友圈贏得社會各界贊助、捐贈和支持。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播能量還有很大潛力,需要在新時代不斷加大釋放力度,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文化客廳。
紫禁城在北京這座文化古都裡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北京城區從永定門到鐘樓,有一條堪稱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中軸線,在這條7.8公裡的傳統中軸線上,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組建筑,就是擁有9371間房屋、2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故宮古建筑群。正因為如此,故宮被列為最高的保護級別,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
人們訪問故宮博物院的理由,最主要有兩條:
第一,故宮博物院所在的紫禁城,既是世界最大規模的木結構建筑群,也是世界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在紫禁城周圍設置了14平方公裡的緩沖區,不能建設高樓大廈,保証故宮文化景觀的完整與和諧。壯美的建筑、嚴謹的形制、壯麗的彩繪,都表明它是中國官式古建筑的最高典范。其中還有很多生動的空間,精美的裝飾、獨特的色彩、真實的信息、典雅的園林,使紫禁城充滿了時代感、歷史感。
第二,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186萬余件文物藏品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載體和見証。論時代,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論范圍,囊括了古代中國各個地域的文明精華,包容了漢族和古代許多少數民族的藝術精粹﹔論類別,包含了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所有門類﹔論國別,包含了科技儀器、西洋鐘表等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等眾多國家的外國文物。而且,故宮博物院藏文物大多為清宮舊藏,傳承有緒、保存完好、品相精美,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自2004年開始,故宮博物院進行了持續7年時間的大規模文物藏品清理,經過全面系統的普查整理,得出了文物藏品的准確數量,院藏文物數量從100萬件左右,增加到了1807558件(套)。這是故宮博物院自建院以來,在文物藏品數量上第一個全面而科學的數字。在國務院啟動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的背景下,2014年至2016年,故宮博物院又開展了“三年文物藏品清理”,得到了一個新的文物藏品數據: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總數由1807558件上升至1862690件,其中珍貴文物1683336件,一般文物163969件,標本15385件。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不僅數量大,品類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例如在書畫方面,除收藏有大量中國早期著名書畫作品外,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繪畫數量最大、精品也最多,不僅有各大畫派的大批代表作品,還有不少地方畫派的作品入藏,對於系統研究明清畫史十分有價值。數量龐大的清代陶瓷、玉器、家具、漆器、雕塑、玻璃等器物類、工藝類文物,是研究清代社會經濟、生產力和工藝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實証。由車馬轎輿、中和韶樂、品級山等組成的典制禮樂類文物,是研究清代政治禮儀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實証。3.3萬余件武備類文物,則是研究清代武備狀況、軍事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實証。大量的各民族文物,則全面記載著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真實歷史,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還保留著大量明代以來世界許多國家流傳到中國的工藝品、科學儀器、藝術作品,豐富多彩,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最直接的証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全國共有近5000座博物館,共收藏國家珍貴文物401萬件,其中故宮博物院收藏168萬件,佔全國珍貴文物的42%。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幾乎都是金字塔型的藏品結構,塔尖是鎮館之寶、珍貴文物,腰身是量大面廣的一般文物,底層是待研究、待定級的資料,而故宮博物院是個例外。故宮博物院藏品結構是個“倒金字塔”,90%以上的文物藏品是珍貴文物,可以說幾乎件件都是珍貴文物。所以說,故宮博物院的責任不可謂不大,這也是故宮博物院持續加大文物藏品保護的最重要的原因。
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者,也是中國文化對外交往的一張亮麗名片。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在故宮博物院的各類文物藏品裡,均能得到印証。紫禁城有豐富的文物收藏,這些文物所體現的是中國藝術的最高水平。例如建筑藝術體現中國傳統磚木結構的鮮明特點,完全不同於西方的磚石結構建筑﹔繪畫藝術往往表現人們內心世界而具有民族特色,不同於西方的油畫﹔書法藝術作為深奧的藝術形式,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瓷器、琺琅器等制造技術,玉雕、木雕、石雕等雕刻藝術,體現東方文化的審美特點﹔戲劇和音樂文物也都展現出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境界。
一、通過陳列展覽、社會教育、數字技術、文化創意產品等方面,加大故宮文化傳播影響力。
1、陳列展覽
紫禁城是故宮博物院獨一無二的博物館空間格局,故宮博物院的陳列展覽從建院之始就獨具特色,即從故宮博物院的皇宮建筑和文物藏品出發,確定了宮廷原狀與歷史藝術的陳列體系。通過不斷改進與發展,形成了擁有包括宮廷原狀陳列、固定專題展館和臨時專題展覽在內的完整展覽體系,成為世界著名的綜合博物館。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展覽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內外合作、惠及全國、影響世界,不僅在學界具有影響力,在觀眾中也形成觀展熱潮。例如,2015年的“石渠寶笈特展”吸引眾多觀眾參觀,成為現象級的傳統文化展覽。此后又有多個展覽引發觀展熱潮,成為公眾熱議的文化現象。故宮博物院秉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讓故宮文化資源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切實“讓文物活起來”。
目前,故宮博物院每年展出的文物藏品約2萬件,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越來越多的文物藏品與廣大觀眾見面。2017年,故宮博物院內舉辦專題展覽約20項﹔赴境內文物博物館機構舉辦或參展31項,赴境外舉辦展覽8項。2018年,院內10余項臨時專題展覽、10余項提升改造或新設展館正在緊密籌備和有效推進中﹔已完成及計劃舉辦的赴境外展覽10項、引進境外博物館的專題展覽8項﹔還有15項舉辦或參與國內文物博物館機構的展覽也正在推進。
(1)院內展覽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不斷提升和改進展覽的內容和形式,從一個個細節出發,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展廳,在文化和藝術的氛圍中徜徉。例如,籌展思路的改變,如今的展覽前言、展覽說明摒棄了以往平淡的呆板說教,不再出現晦澀難懂的生僻名詞,而是用充滿情懷的文字,簡單明了地向觀眾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形式設計的改變,展覽不再是僅僅通過概念對文物進行簡單擺放,而是通過文字、顏色、聲音、情節、畫面、圖像等進行藝術再現,形成故宮博物院特有的設計語言、色彩語言、空間語言,引發情感共鳴﹔展廳外環境的氛圍營造,例如“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期間,在午門-雁翅樓展廳外搭起了氣勢恢宏、連綿起伏的“群山”,“我的家在紫禁城展”在乾清門廣場上設立展板,吸引觀眾進入景仁宮的甬道,展廳外卡通形象的明清皇帝畫像,也引發了觀眾特別是小朋友的好奇心。
在展覽設計上,綜合運用景觀、色彩、音樂等手段來烘托展覽主題。例如書畫展為了營造文人雅士的氛圍,特別在展櫃中增加盆景、奇石、文玩擺件等輔助展品,“四僧書畫展”則在展廳中搭建僧房,將古琴、香案、佛龕布置其中,特別請插花大師制作枯山水花藝,再現四僧的精神世界﹔在色彩設計上,“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的青色主調、“趙孟頫書畫特展”的綠色主調,反應的是文人的精神世界,“天祿永昌——故宮藏瑞鹿文物特展”的褐色主調,令觀眾仿佛回到了深秋的木蘭圍場,“茜茜公主與匈牙利展”的大紅主調,彰顯了歐洲皇室的氣質,最有特色的是“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大膽地運用了中黃色和淺藍色作為主題色,這兩種明快亮麗的顏色,正是取材於弘治時期著名的澆黃釉瓷器和正德時期的青花瓷﹔在音樂設計上,“四僧書畫展”中淡淡的瀟湘雲水古琴曲與黃山奇景投影相配,將四僧孤寂的心緒投影到觀眾心中,“茜茜公主與匈牙利展”的加冕曲與“匈牙利舞曲第五”則令觀眾仿佛置身歐洲皇室。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還舉辦了多個影響很大的國際合作展覽,享譽海內外。
首先是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大展、特展。2016年9月,“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公元400-700年中印雕塑藝術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來自於印度笈多及后笈多時期、中國的北魏至初唐時期代表性的175件石質雕塑作品和少數銅質、陶泥質造像同場展出。2017年3月,“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在午門和東雁翅樓展廳舉辦,231件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精美展品,以四個考古學意義上的發現地點為主線,向觀眾展示了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一世紀的阿富汗歷史風貌,它們更是絲綢之路早期歲月的時代見証。2017年,“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展覽等,均引發觀展高潮。2017年9月多展齊發,迎來觀展高峰。在這個展覽的黃金時段,“趙孟頫書畫特展”、“明月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新安八家書畫展”、“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等8項臨時展覽、專題展覽及引進展覽相繼開幕。其中,“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再次引發“故宮跑”,成為文化熱門話題﹔作為“數字故宮”成果之一的“數字多寶閣”項目,參與“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吸引百萬觀眾駐足﹔由故宮博物院與廈門市政府合建的“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開館,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合作建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簽署合作協議等,讓故宮文化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並有反映國寶南遷歷史的故宮人原創話劇《海棠依舊》在京專場演出,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讓觀眾在金秋時節欣賞到更多更好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貴文物,了解故宮博物院歷史,以及故宮精神和故宮人的奮斗歷程。
2018年春,“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武英殿書畫館拉開帷幕,是張伯駒先生鑒藏書畫的一次大匯聚,並引發了人們對民國大家張伯駒先生的追憶與思考﹔隨后,以卡塔爾皇室成員阿勒薩尼的珍藏為主,故宮博物院藏品為輔的“銘心擷珍——卡塔爾阿勒薩尼收藏展”在午門-雁翅樓展廳精彩亮相,其中“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部分,以270余件珠寶杰作,展現跨越五個世紀的精致藝術品味和完美手工工藝,“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部分,以280余件來自世界各古代文明的文物和現代藝術佳品,前后跨越5000年歷史,見証了人類創造力的發展。
2018年,故宮博物院展覽將迎來新的提升和改變,以“藝術向新”為目標追求,力求在“文化+”的道路上作出新的嘗試,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與感受。例如與鳳凰集團合作研發《清明上河圖》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項目,讓這幅國寶書畫由平面變為立體,由靜態變為動態﹔籌備許久的故宮南大庫“古代家具館”預計今年5月對公眾開放,將首次採用倉儲式展示,觀眾可以走近這些精美的家具文物,細細觀賞其珍貴的材質與精巧的設計﹔今年5月對觀眾開放的新館還有位於箭亭的“石鼓館”﹔為回應廣大觀眾希望參與文物藏品修復保護的熱切願望,故宮博物院計劃今年6月正式對公眾預約開放故宮文物醫院﹔故宮城牆在基本修繕完成后,將繼續擴大開放﹔珍寶館、鐘表館、陶瓷館、書畫館將於今年全面改陳,武英殿與文華殿展示功能對調,武英殿變為陶瓷館,文華殿成為書畫館,計劃在今年相繼開放﹔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四王”書畫展等書畫專題展覽,將於2018年年內相繼舉辦。
為了吸引新的觀眾並增強彼此的聯系,博物館必須開創文物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式。如今,故宮博物院的每一項展覽,都是在精心策展、提升展覽內涵與展示效果的同時,展覽圖錄和書籍制作、學術研討會、數字影像輔助導覽、展覽宣傳策劃等都同時展開,並且針對重點展覽研發相應的隨展文化創意產品,使每一項陳列展覽“立體化”,讓社會影響最大化、觀眾體驗最優化。隨著“原狀陳列是重點、專館展覽是特點、臨時展覽是亮點、年度大展是熱點”的展覽特色的深化,故宮博物院的各類展覽將以更加豐富多元的形式、精彩獨特的內容,向社會公眾傳遞故宮文化信息,講好故宮故事。
(2)境外展覽
文物對外展覽交流作為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現在和未來,都在傳播中華文化、展示國家形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証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從初開國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到改革開放40年來,故宮博物院共組織實施了200余項重大文物對外展覽交流項目,其足跡遍布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觀眾人數超過1億人次。故宮博物院文物展覽每到一處,均會引起文化轟動,成為當地的文化時尚。此外,作為建交紀念和中外互辦文化年的重點活動,故宮博物院還與德國、法國、墨西哥、日本、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開展了大型展覽交流,有力地配合了國家的外交大局。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號召,既穩步推進和傳統歐美著名博物館的長期合作,還不斷探索與歐亞中東區域的文化合作交流,同時在展覽主題和展陳內容上更加注重系統性和學術性,讓豐富的故宮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源不斷地“走出”國門,影響世界。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