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樹 歌聲飄過40年

黃維、於小可

2018年10月12日08:06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我們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們中國語言的自信”

人民網:您的許多作品,比如《我和我的祖國》《難忘今宵》《妹妹找哥淚花流》等一系列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歌曲成為反復播出的經典之作,您認為這些作品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李谷一: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改革開放迎來了文藝創作的春天,開放的思想、包容的創作環境激發了藝術創作者前所未有的激情﹔演唱者也釋放了壓抑已久的情感,調動多種演唱方式,作品風格日趨多元。改革開放使得整個文藝舞台豐盈充溢,如一劑強心劑,堅定著文藝工作者的心。

人民網:您認為,經典作品有哪些評判標准?

李谷一:經典作品首先體現於思想性。音樂作品創作要符合時代的精神要求,具備“真善美”的思想境界。這就要求作品具有藝術性,能夠滿足不同審美層次觀眾的需要,從中釋放音樂的魅力,能夠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其次,是群眾性,經典文藝作品都是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除此之外,就是實踐性。經典作品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改革開放40年的時代浪潮,文藝作品不斷更迭,那些最終被留下、深受老百姓喜愛的作品,就是經典作品。

人民網:近年來,您頻頻與年輕人合作,甘願給年輕人做綠葉,鼓勵年輕人去創新,對於中國流行音樂的未來發展,您有怎樣的看法?

李谷一:將流行音樂的發展放入整個樂壇來看,目前的發展不夠平衡。今天發展到改革開放40年這個節點,我認為模仿的階段可能要結束了,現在的文藝創作更多需要沉澱,文藝創作者應該思考和審視,創作出更多符合國情和國民的“高精尖”作品。

習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對中國傳統文化要繼承發揚。其實,我們本民族的音樂就很好,我們應該寫出更多經典的中國流行音樂,我們的文化自信,一定有我們中國語言的自信。

我不贊成在中文歌曲中加入英文演唱,我們的母語不應該隨意用其他外來語代替,這是我從藝多年一直呼吁的,是我的一點期望。當然,中國的音樂人到國外去演唱,可以把它翻譯成外文,從而讓外國人更加立體生動地了解中國,這是好的。我並不排斥外語,它作為我們與外界交流的一種工具,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但交流的最終目的是對外展示中國風貌。我們的音樂人要有意識地用中國的語言、中國的文化來創作我們的作品,並走向世界,這就是我們語言的自信。

人民網:您曾經說過“讓學生一定學家鄉戲”,您的作品戲歌《故鄉是北京》也在去年登上了央視的《中國戲歌》節目,您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結合的問題?

李谷一:戲歌是我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戲曲和歌唱在表演領域中是兩個不同的類型和分支,我們精心地把戲曲、歌唱栽培嫁接起來,形成的一種特別富有民族特色的聲樂作品,就是戲歌。戲歌一定是歌唱演員來唱它,而不是戲曲演員唱。我們在演唱時,將戲曲演員的表演手法融在歌裡,與戲曲有所區別。

我是湖南花鼓戲演員出身,將戲曲元素揉進音樂,這種方式在我的作品裡比較常見。記得唱《瀏陽河》的時候,我特別強調有幾個湖南方言音是不能改的。這些字句帶有濃郁的地方風格特點,一出口,就具辨識度。戲歌通過吸收戲曲元素,譜成新的歌曲用以舞台方式呈現,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傳承。倘若我們不去發現、創作和演繹,它很有可能被時間遺落,這將會是遺憾。

李谷一與丈夫肖卓能生活照

人民網:所以說,是歌曲的形式讓它有了新的生命力。

李谷一:沒錯,有了新的生命力,它才能生長和延續。我總是告訴自己的學生們,要多去學習一些自己的家鄉戲,哪怕隻有一小段也行。這是對自己家鄉的保護和宣傳,也是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如何以文藝助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這是國家對文藝工作者的期盼,更是我們一生要去思考與樹立的責任意識。隻有這樣,我們的文藝發展,才有開闊多元的前途。我們擁有幾千年的文化、幾百種民歌和戲曲,如果我們能夠扎根於這片浩瀚汪洋的文化大海,踏實、靈活地學習運用,還愁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嗎?我覺得一定會的。

“藝術道路上的高峰在前面,並非在腳下”

人民網:近些年,您幫助挖掘過大量的后起之秀,比如您和霍尊合作的《一念花開》等。您覺得,成為一名優秀的歌手,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谷一:能夠成為大家喜愛的歌手很重要,前提是要具有出類拔萃的業務條件。舞台魅力對於演員來說,非常重要,有一些演員一上舞台就招人喜歡,這是天生的舞台魅力。當然,也有很多演員是通過思想和專業業務的提高,被觀眾接受和喜歡,這些都是優秀的演員和歌手。

李谷一與霍尊合作《一念花開》

霍尊的嗓音條件、唱法運用、對歌詞的處理包括外形等方面,都別具一格。《卷珠帘》這首歌,對歌唱者唱腔的要求非常細膩,其他歌手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調試把握的部分,他卻處理得游刃有余,這就是他的不可替代性。優秀的歌唱演員都是在經歷了時間的磨礪和痛苦的錘煉中,才能百煉成鋼。此外,音樂同行的支持也同樣重要,這些幫扶會助力歌唱達到一定高度。

我從藝五十多年了,自認為藝術並不精湛。藝術是沒有止境的,我們可能會在某一時刻感覺到達了一個小峰頂,實際回頭看,又是平地了。藝術道路上的高峰永遠在前面,並非在我們腳下。

人民網:您一路走來,雖然已有很多經典作品,但依然堅持創新。這幾年,您和台灣音樂人小虫合作,推出不少新歌,像《龍文》等歌曲,您的感受如何?

李谷一:我記得合作過四首歌,開心之余,心生感謝。與小虫的合作,開拓了我聲樂藝術的另一維度。過去,我主要是運用高聲部和中高聲部演唱,幾乎不會涉及到中低聲部。在這幾首歌的演唱中,我開始嘗試進行中低聲部的運用和控制,錄制前我十分緊張,畢竟年歲不比從前,身體素質、嗓音狀態等都有所下降。出乎意料的是,演唱效果都還不錯,這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音樂表演要勇敢嘗試,敢於跨界才能出新,同時也要敢於“試錯”,總有一刻,你會挖掘出未知的潛力,它會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

人民網:回顧您57年的歌唱生涯,您覺得音樂對您來說意味著什麼?

李谷一:改革開放這40年,我們也老了40歲,從青壯年到老年的過程很快,回想自己從藝這57年,也算走過了一條漫長、艱苦而坎坷的藝術道路吧!音樂,是我人生的第二生命。我的工作、我的藝術追求與歌唱就是我藝術生命的全部。它們是一直伴隨我走過這麼多年的動力,這種感覺可能一直到我生命的結束也不會忘掉和丟掉,我會不斷探索與創新。

我希望在下一個40年,國家變得更好、更富強﹔我們的藝術道路越走越順暢,創作力量越來越強,人才輩出,好作品不斷。對此,我充滿期待! 

李谷一寫給人民網網友的寄語:用心歌唱

(責編:湯詩瑤、吳亞雄)

推薦閱讀

閱來閱好——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到自己的讀書愛好。我們從習總書記推薦過的書單中挑選了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邀請王剛、王勁鬆、佟麗婭等為我們朗讀其中的片段。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閱來閱好——明星讀經典,為你做海報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到自己的讀書愛好。我們從習總書記推薦過的書單中挑選了一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邀請王剛、王勁鬆、佟麗婭等為我們朗讀其中的片段。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

喜迎十九大,聽這19位名家的文藝"初心"
廣大文藝工作者們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動,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旅程。五年來,一批文藝名家做客人民網,聊創作心路,話人生感悟。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喜迎十九大,聽這19位名家的文藝"初心" 廣大文藝工作者們不忘初心,思索、探索、行動,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旅程。五年來,一批文藝名家做客人民網,聊創作心路,話人生感悟。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