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文藝名家話時代 人民情懷頌新聲

平均78歲  20位藝術家致敬改革開放40年

黃維 宋子節 韋衍行 於小可
2018年12月25日09:09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裡風鵬正舉。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文藝事業乘春風而起,應時代而興。一部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力作,沉澱為精神領域的豐富礦藏。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人民享有的精神食糧歲稔年豐,離不開創造這些作品的文藝名家。他們是改革開放歷程中文藝發展的見証者、實踐者、探路者,他們的家國情懷與奮發作為,值得傳之社會,播之世間。

今年8月,人民網正式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專訪了20位文藝領域各門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大家,通過他們的溫情講述,重溫改革開放歷程的文藝發展,以40年文藝事業發展的縮影,呈現改革開放文藝發展獨具詩意的表達。

於藍、單霽翔、才旦卓瑪、姜昆、劉蘭芳、莫言、牛犇、馮驥才、靳尚誼、李谷一、王曉棠、陳愛蓮、李舸、李雪健、尚長榮、張良、翟俊杰、夏菊花、李光羲、樊錦詩……20個耳熟能詳的名字,20段躬耕藝壇的故事,見証改革開放后文藝花園的蓬勃生長,彰顯文藝大家的風骨精神,指明文藝發展的前進方向。

與時俱進 名家力作彰顯時代風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在充滿理想與渴望的歲月裡,文藝工作者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將自我的藝術追求與時代的精神需要緊緊相連,文藝百花園百花競放,碩果累累。

從枝葉繁茂的夏日,到寒風清冽的嚴冬,半年來採訪團隊分赴北京、天津、山東、湖北、四川、廣東多地,走進名家的會客室、工作室、排練室,與名家促膝長談,共敘改革佳話,以專訪稿、手記、視頻、音頻、海報等多種媒體形式,向社會傳遞著名家的奮發作為。

20位見証人平均年齡78歲,加起來已有15個世紀的長度。他們來自文學、音樂、美術、戲曲、舞蹈、影視等諸多領域,用各自豐沛而精彩的人生經歷,共同匯成精神文明建設的百花園一隅,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文藝事業發展的縮影。

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霽翔

40年,中國文藝與歷史重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新的時代條件下中華美學精神得以傳承與弘揚。“敦煌女兒”樊錦詩堅守敦煌五十余年,使千年遺產重煥青春﹔故宮守門人單霽翔親訪故宮9000余間房,“要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40年,中國文藝與時代相融。文藝作品走在時代思想解放的最前列,與中國社會的脈搏同頻共振。電影導演張良在膠片裡記錄南國改革開放熱潮,被稱為“南國都市電影開創者”﹔歌者李谷一以旋律歌頌時代的春風,“《鄉戀》的成功是人民對新時期文藝的呼喚”。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莫言

40年,中國文藝與世界對話。國門之外涌動的世界文藝浪潮提供新的視角,在多元觀念的碰撞與吸納中探索出中國的特色道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創建“高密東北鄉”的文學王國,將中國文學推向世界矚目的舞台中央﹔畫家靳尚誼糅合西方油畫與中國山水畫,用筆觸勾勒中國人的神韻。

在不斷前進的時代中,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扎根傳統文化沃土,開採時代生活富礦,放眼世界多元文化,以先進文化塑造靈魂,以優秀作品鼓舞斗志,在推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心系人民 名家情懷奏響時代強音

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時代為文藝工作者提供嶄新命題與不竭動力,也不斷提出新的挑戰與考驗。《見証人》系列專訪在見証改革開放光榮歷程的同時,亦放眼未來,以20位文藝名家對過去的思考與探索,為新時代的文藝事業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電影表演藝術家 於藍

人民的需要是文藝的價值。改革開放以來,文藝工作者始終腳踩堅實的大地,將社會的關切與人民的關懷融入到自身的文藝思考與創作中。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60歲時被任命為兒影廠首任廠長,下決心“要為孩子們拍出像拳頭一樣硬的兒童電影”﹔電影藝術家王曉棠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期間佳作頻出,“我這輩子就做一件事——回報人民!”

時代的指引是文藝的航向。與社會同頻共振,是新時期文藝的突出特征。文藝工作者始終牢記對人民的責任,對社會的使命,熱切地觀察時代的發展,誠摯地表達人民的心聲。歌唱家李光羲飽含深情的《祝酒歌》,唱出人民對嶄新生活的美好憧憬與期待﹔中國攝協主席李舸用鏡頭捕捉時代前進光影,堅持“為時代存照、為人民畫像”。

歌唱家 李光羲

民族的精神是文藝的脊梁。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實現中國夢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電影導演翟俊杰以一批展現不同時期重大革命軍旅影視作品,“要為中國電影事業永葆銳氣”﹔歌唱家才旦卓瑪將珠穆朗瑪的情懷帶到五湖四海,用歌聲贊頌民族團結的不朽篇章。

人民的心聲,時代的底色,精神的脊梁,共同筑牢中國文藝事業大廈之根基。改革開放40年,文藝工作者不負時代召喚,不負人民期待,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力量,以文藝探索與實踐,為新時代文藝事業發展提供借鑒。

德藝雙馨 名家風骨筑起精神豐碑

偉大的文藝展現偉大的靈魂,偉大的文藝來自偉大的靈魂。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文藝工作者的人格修為與專業素養同樣重要。在《見証人》系列中,採訪團隊深入名家的日常生活,探尋他們在舞台之下、光環之后的平凡而真實的一面。在精品力作的背后,是文化大家所恪守的信仰與風骨,藝高德正如春風化雨,令人欽佩。

評書表演藝術家 劉蘭芳

光環背后,是不分晝夜的刻苦鑽研。他們沒有因榮譽停下腳步,而是堅守藝術理想,始終胸懷社會責任感。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六點起床備稿,每天完成近十萬字的工作量﹔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每年完成60場公益演出,100場相聲專場,“台下觀眾響起掌聲時,文藝工作者就找到了存在的價值”。

文化學者 馮驥才

掌聲之中,是不矜不伐的謙遜謹慎。他們沒有因贊美居功自傲,而是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以虛懷若谷的心態砥礪前行,文化學者馮驥才談及這些年為保護古村落的辛勞,隻笑著說“我要把我的心血放在中國土地上,不求回報,隻望碩果結於明天”﹔電影表演藝術家李雪健在採訪之后特意發短信給記者,“說得不好,獻丑!”

電影表演藝術家 李雪健

韶光面前,是歲月長青的奮發圖強。他們沒有因年齡而止步不前,而是堅持不懈地尋求藝術理想,永攀藝術的高峰。79歲舞蹈家陳愛蓮每天雷打不動練功2小時,壓腿、下腰毫不含糊﹔78歲的京劇藝術家尚長榮至今依然在后台為演員“把場”,細細琢磨年輕演員的每一個動作。

戲比天大,德如地厚。品德之高尚方能保藝術生命之長青,文藝給人以精神引領與審美啟迪,藝術家自身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誰主沉浮”時,文藝名家們以自身實踐與精神追求,為未來的文藝創作指引了方向。文藝名家堅守藝德,不忘初心,以堅毅卓絕的精神與家國天下的胸懷,為后來人豎起德藝的豐碑。

堅定文化自信,履行文化責任,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需要媒體人用心講好故事,折射時代發展。《見証人》系列20位名家的背后,是無數文化大家與文藝工作者的縮影,還有更多人物與故事值得人們挖掘與學習。國運昌,文運興。以名家品德筑起精神堡壘,以精品力作彰顯民族精神,以人民情懷奏響時代強音。持之以恆堅守真、善、美的藝術本質,這是時代告訴我們的答案,是名家留給我們的啟迪與財富,是民族寄予我們的希望與囑托。

 

見証人·致敬改革開放40年 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第一期︱於藍:紅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兒童

第二期︱單霽翔:改革開放四十年,奮斗著,幸福著

第三期︱才旦卓瑪:扎根西藏五十年,一生愛唱這支歌

第四期︱姜昆:以歡笑的形式記錄時代

第五期︱劉蘭芳:一人一桌一折扇,萬語千言四十年

第六期︱莫言:在世界文學中融入中國故事

第七期︱牛犇:角色雖小,戲比天大

第八期︱馮驥才:人在書齋裡 心在大地上

第九期︱靳尚誼:七十載耕耘不斷 一輩子畫筆不停

第十期︱李谷一:春晚常青樹 歌聲飄過40年

第十一期︱王曉棠:藝無止境 謙者為勝

第十二期︱陳愛蓮:時代的紅舞鞋永不停歇

第十三期︱李舸:記錄時代前進的光影

第十四期︱李雪健:珍惜“演員”的名號

第十五期︱尚長榮:不負時代,無愧梨園

第十六期︱張良:一輩子做董存瑞精神的傳人

第十七期︱翟俊杰:為中國電影事業永葆銳氣

第十八期︱夏菊花:雜壇金英永流芳

第十九期︱李光羲:為人民抒懷 為時代而歌

第二十期︱樊錦詩:錦瑟華年去,莫高永留詩

(責編:宋子節、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