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满堂
消费明星颜值、猛刷网络话题、借力粉丝造势,《温州两家人》里一条都不占
情节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聊出来的
不刷颜值、不消费明星与网络话题,电视剧《温州两家人》昨晚央视收官。这部剧在豆瓣网上拿到8.1的高分,比《温州一家人》播出时7.8的评分还高,破了狗尾续貂的续集宿命。好评来得悄无声息,编剧高满堂当居首功。接受采访时,高满堂意味深长地说:“我想当《温州两家人》的故事结束时,可能明天还会发生这样的故事,但是它有它的警示性。这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特点。”
在《温州两家人》之前,当代商战剧很难口碑与收视兼得。究其原因,连创作者都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只有如《大宅门》、《乔家大院》这样,把商人放进过往年代里才能吸引观众,一旦回到现实,哪怕有真人真事为原本,也都播得尴尬,前些年的《青瓷》、《大时代》制作不可谓不精,明星不可谓不多,故事内涵深刻,就是收视低迷。
两年前的《温州一家人》收视、口碑双赢,但那部戏吸引观众的其实是温州商人从无到有的创业传奇,到《温州两家人》,才可以算是第一部故事情节完全由商业逻辑推动,且剧情紧凑又自然,毫无造作的商战剧。《温州两家人》的成功源自于高满堂的剧本扎实。简单说,至少两点让人惊喜。第一,全剧没有小三儿,这也能成为惊喜说来可笑,但的确如此,这些年的现实题材剧逃不开小三儿魔咒,尤其是有钱人身边,必有第三者插足婚姻。而《温州两家人》里,两个资产数十亿的企业家和他们的太太、子女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情感纠葛处处自然且合乎人物身份,编剧并没有故意设置俗套的戏剧冲突,每个桥段的起承转合在观众眼中皆是新鲜的。比如,侯三寿和太太离婚的原因是企业经营理念不合。第二,剧情随时能留住观众。现在流行的编剧理念认为,要想做到这点,就要加快节奏,设置更多的冲突。而《温州两家人》凭借编剧扎实的现实功底,每处情节都能做到令观众有代入感和共情共鸣,是真正的接地气。
《温州两家人》的制片人侯鸿亮和编剧高满堂合作过《闯关东》、《钢铁年代》、《老农民》、《温州一家人》,他评价高满堂是一个思路眼界都特别开阔的人。“拍《老农民》时,他把中国农业史学了一遍,拍‘两家人’时,他又把各种商业规则学习了一遍,这部戏里所有涉及商业的情节,包括开头请克林顿做广告,全都是真事,都是高老师一个人一个人地聊出来的。”侯鸿亮说。回顾高满堂过往的创作,《闯关东》到《家有九凤》再到《老农民》到《温州两家人》,他很少重复同类题材,他的灵感与素材都植根于生活,每一部都从零开始。高满堂坦言:“采访时,最开始温州话一句听不懂,必须找翻译。这需要有耐心,有股心劲儿,否则客观的困难太多。”
关于富二代,高满堂讲了个很生动的故事:“我在温州,找了一堆年轻企业家,有个二十多岁资产已经十几亿的年轻人,一来就说:‘高老师我把你卖了,卖了五十万你知道吗?’原来《温州一家人》刚播时,他就把这五个字给买断注册了,电视剧播火了,这五个字他转手就卖了五十万,又投入到《温州两家人》的项目里。我跟他们聊天,聊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很快就被他们打动了,生活就在你面前,人家富得有道理,玩得有道理,别愤愤不平。”
快访
故事同质化是因为你格局不够开阔
《温州两家人》热播说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魅力和活力——在消费明星颜值、猛刷网络话题、借力粉丝的“轻题材”层出不穷之际,扎根现实生活的好故事、有说服力的人物形象依然能吸引观众。随着近两年玄幻剧、古装剧等电视剧以及网剧的流行,如今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路越来越窄也是不争的事实。接受采访时,60岁的“高龄编剧”高满堂有话要说。
高满堂认为,如今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格局更开阔。“大家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更应该尊重创业者、改革者,那些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但我们电视剧很少关注这群人,现在大家一提现实题材电视剧,肯定会想到婆媳剧。这是现实题材最大的困境。我希望,大家(编剧们)都不要再挥霍才华,浪费观众情感,唯有如此,现实题材才能走得更远。”
在高满堂看来,格局不够开阔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故事同质化。他说:“我参加过一个青年编剧讨论会,讨论了六个剧本都是青春题材的,最后我总结的时候被他们嘲笑了,因为六个故事我听起来,完全分不出来。这是个什么问题?这是如今我们的剧本同质化已经到了我认为无法容忍的程度。故事的同质化必然带来市场的同质化,所以当我们打开电视看现代题材电视剧时,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这种市场的诱导又加重了故事的同质化。另外,我们的从业人员,把这种创作的便利不断传染给新的从业人员,这是一条捷径,但是走的人多了就是大路、就不是捷径了。第三,同质化的内容只能靠话题博关注,因此现在连演员都会提出一些奇葩要求,现在的很多老演员愿意让女演员、小孩来追他,你说都60来岁了,他提这个要求,必须有女孩追我。还有的女演员也五六十岁了,说必须有‘小鲜肉’来追我,我认为特恶心,太恶心了。”
面对当下影视界IP大热现象,高满堂的态度很警惕也很包容,愿意跟随潮流做出改变,但绝不认同原创不重要的观点,“我一直在提醒编剧,千万不要进入一个孤芳自赏的世界里。你觉得你的叙事很有道道,但是人家不愿意看,这时候就应该思变——传统编剧要学习现代叙事方式。任何艺术离开变化两个字,就没法传承。现在的趋势是打碎逻辑再去寻找逻辑,编剧们得适应这种方法。”对于新兴事物“网剧”,高满堂的反应也让人出乎意料。没想到,高满堂不仅看网剧,居然已经着手创作了。他说:“有人提出非爱情不成网剧,非虐心不成网剧,我觉得这是暂时的,网剧最终还要走向现实主义,最终还是会归结到艺术的真理,向善向美向真。我这人对啥事都特好奇,所以看了网剧之后还真想写一个,已经开始构思了。这个作品我相信大家还能隐隐地看出来这好像是高满堂的东西,但是又会觉得不像,还特别好玩。我也想轻松一把。”
(本报记者金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