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启示【6】

2013年01月19日08:18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我们恐怕也不能简单地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完全归之于昆曲剧本的精彩、表演的精美与传统的深厚。昆曲的衰落已有漫长的历史。民国初年北京不少文人曾经因为出现了韩世昌而激动,但昆曲并没有因韩世昌而复兴;1920年代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的“传”字辈演员是戏曲表演领域的神话,但他们只能在上海“大世界”这样廉价的娱乐场所演出,最后甚至沦落江湖。解放后上海戏剧学校培养了昆大班、昆二班,还有稍后其他机构培养的“世”字辈和“继”字辈等,却未能阻止昆曲市场的急剧萎缩。一个多世纪以来,昆曲始终代表了中国表演艺术最高水平,它的艺术价值与地位也一直得到戏曲界内外的认可,却屡屡受挫于市场,这是昆曲的历史宿命。

(责编:宋心蕊、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