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时期 传播雷锋精神的“正能量”--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评:新时期 传播雷锋精神的“正能量”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2013年03月05日07:20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IC供图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摘自《雷锋语录》

  今天,历史的车轮早已进入21世纪,雷锋精神的意义已然超越了“典型”的范畴,而是作为一种形象,一种文化,乃至一种信仰教育激励着国人、影响着我们。

  “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女孩”、“最美农民工”等一个个“最美”的感人故事中,改变的,是人们对传统“学雷锋”的理解与认识;不变的,是对雷锋精神的演绎与发扬,“最美”们传递出一个新名词:正能量,这是一种给人以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力量。

  扬子晚报记者 王赟

  雷锋精神的不变

  刘俭闯,20岁

  苏州市吴江区务工人员

  反复4次跳河救轻生女 “谁一辈子不遇到一点困难呢”

  1993年出生的刘俭闯,是一位个性小伙儿,身形纤瘦,穿着紧身裤,吹着漂亮的发型,爱拍照,但遇到有困难的人或事儿,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谈起雷锋,留给他最深的形象是“无私奉献,做好事不求回报”。去年10月份的一个夜晚,他曾奋不顾身反复4次跳河救一个轻生女,他把这次见义勇为的行为解释为:“这是应该的。换个你们媒体上常用的词,就是‘传递一次正能量’”,他笑着说。

  2012年10月28日晚上10点左右,刘俭闯刚从河南濮阳老家到苏州,朋友开车接他。当路过苏州西塘桥附近时,遇到一个女青年跳河自杀,水性不错的小刘立刻下车跳入河中救人,当他把轻生女救上岸后,谁知被救女子在岸上又是跳又是骂,又跳入河中,小刘又一次跳下水,如此反复4次跳下河才救下了女子。

  跳下那一刻想的是什么?如此瘦弱,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反复救人呢?面对扬子晚报记者的采访,小刘说了大实话,“根本没有任何时间思考,就头脑一热,浑身是劲儿,只想着把人救出来”。

  小刘坦言,从来没把自己的事情跟雷锋比较,在他心中雷锋是一种信仰,“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讲雷锋日记,特别受鼓舞,没事就在村子里溜达,看到有老人挑水就赶紧帮忙,告诉老师后受到表扬,心里美滋滋的”。

  现在,小刘的愿望就是在苏州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以后再遇到事情,我能帮忙的还是会帮忙。其实这社会不就是人帮人吗?有谁会一辈子不遇到一点困难呢?”

  鲍昭恺,69岁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授

  厉行节约 也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雷锋,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但对维护公民的传统美德、道德起到了积极的效果。”鲍昭恺出生于1944年。1965年国家号召学习雷锋精神时,他在学校也践行着这一号召,在车站扶老人,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等等,大学毕业服从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是践行雷锋的奉献精神。“那个年代,各行各业都有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凝聚人心,引导大家积极向上。”采访中,鲍昭恺告诉扬子晚报记者。

  如今,鲍昭恺是一位退休教授。他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当年坐公交车,司机不用说“请给老弱病残让座”,都是乘客们主动地让座,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其实,现在社会风气也不错,像我满头白发,乘公交坐地铁80%的人会主动让座,有年轻人,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我深受感动。”鲍昭恺说。

  “现在不是号召厉行节约吗?这非常好”,采访中,鲍昭恺一再对扬子晚报记者表示,“在我看来,新时代需要的雷锋精神之一就是厉行节约,党政干部要带头实践”。

  鲍教授说,他们上学时学习雷锋,印象最深的是雷锋的艰苦朴素,他们这群学生吃饭绝不会浪费一粒粮食,“现在厉行节约,吃喝浪费等现象明显收敛了,我看着真高兴。虽然现在已经不像雷锋当年的条件那样艰苦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可以说是想吃啥就吃啥,但年轻人也要懂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不能丢”。

  雷锋精神的变

  李萍,49岁

  南京解蒙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

  奉献的精神不变 但助人时要考虑“尊重对方”

  “我可以说是学雷锋长大的了。”对1964年出生的李萍来说,雷锋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人了。

  “那时候,扶老太太过马路,帮人拎东西、推板车,只要有能力就会帮助别人,而且做了好事还不留名。”李萍坦言雷锋对他们那一代人影响很大,但她也在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现时代,要学雷锋的什么呢?雷锋精神现在又意味着什么?“我认为,不变的是要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但奉献的形式变了,今天的雷锋精神是一种正能量输入。”

  李萍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以前,人们的物质条件不好,苛刻自己也要帮助别人,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吃的留给别人,是一种学雷锋。“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奉献的形式不一样了,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到被帮助人的内心感受与自尊。”

  她说,对于低保户或者家庭有困难的人来寻求心理帮助,她都不收钱,但她都会用另一种方式表达。“有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困难,治完病我会跟她说,等你身体好了,有工作了,挣到钱了再给我,十年二十年都不嫌长。”李萍说,她从不指望他们还钱,但是要让患者感受到一种希望,一种爱。

  “说实话,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付出与得到是一种平衡原则。”李萍说,不论时代怎么变,奉献的方式怎么变,归根到底,雷锋精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谐互存关系的体现。

  司马华鹏,31岁

  南京必拓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推出“免费助人”APP 以科技的方式传递雷锋正能量

  “南京好大的雪,早上开车免费带了好几个路上艰难跋涉的陌生人,摇下车窗让大家上车那瞬间,我们都很感动。晚上下班继续把好事做到底,塞满人再回家。”今年2月19日,南京遭遇了2008年以来最强的一次降雪,这一天,31岁的司马华鹏向大雪中等车的陌生人敞开了自己的私家车。“这只是一次举手之劳,很正常的事情,我觉得雷锋精神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良知天性。”

  那天,他从东郊小镇小区出发,一边慢慢开着车,一边对着站台喊“去马群的人赶紧上车”,附带一句“免费的,不要钱。”司马华鹏跟记者说,“我也是从没车过来的,希望他们以后如果有了车,也能帮助别人。”

  “其实,时代不同了,这种传统的学雷锋方式不太行得通了,新时代,需要一种新的有意思的方式来引导年轻人。”在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个热心的南京青年自己创业开发软件,他口中的新方式就是科技的手段,他已经推出和正在研发的手机APP全部都是“免费助人”的。比如,已经推出的一款家庭健康卫士的手机软件,汇集了很多医生的看病经验,用户可以免费使用,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私人医生。

  “正在做的这个类似是手机‘摇一摇’,可以向附近的人求助,你帮助的人越多,会得到越多的‘红花’,信任度越高,以后你有事情需要帮助,别人也会愿意帮助你。”司马华鹏认为,现在人与人相处信任度低,有时邻居之间不知道怎么开口求助,“如果借助年轻人喜爱的社交游戏手段,不失为一种方法,可以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以有趣的科技方式传承下去,让人的善良本性、让更多的正能量传递出去。”

  [专家解读]

  雷锋精神就是一种正能量 这种能量贯通古今

  “雷锋精神就是一种正能量,推动着社会向前进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陈颐研究员认为,虽然如今常用的“正能量”这个词属于形象化、文学化的语言,但用来解释现时代的雷锋精神内涵是恰当的。

  陈颐说,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在解读雷锋精神,领导层出于需要也在不同时刻突出雷锋的某项特点。比如,上世纪60年代,雷锋是人们心中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真善美”的化身,70年代的雷锋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好战士,80年代,人们学习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刻苦专研,90年代,学雷锋活动的重点转移到了“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等等。

  “虽然也有人不赞成学雷锋了,认为市场经济下要抛弃那个年代‘左’的典型,但我认为,雷锋精神在本质上不过时,今天仍然需要一个人格化的典型,雷锋精神就代表了一种共认的价值观。”陈颐认为,为什么过了50年了,人们仍乐于提雷锋,因为雷锋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规范,体现了如何处理人与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的关系,“他的助人为乐、关心他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爱等核心价值,不仅贯通古代、现代,甚至未来。”

(责任编辑:温璐、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