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2013年03月09日09:41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经济“硬实力”相比,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政协委员们肯定了近年来文化“走出去”的成果,并对如何提高“走出去”的效果、顺利“走进去”提出了建议

  搭好翻译这座桥梁

  “莫言得奖,翻译有功。”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其作品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也成为中国读者关注的对象。此前,由陈安娜翻译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为此,不少中国读者向陈安娜表示感谢,称赞“好的翻译是作品的重生”。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学艺术也独具魅力,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但是直到去年,中国作家才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其中很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具有很高翻译水平和文学水平的翻译家将精品文学对外传播。”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总编辑黄友义委员认为,高品质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影响了“走出去”和“走进去”的步伐。

  “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柯察金这句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经我国翻译家高莽译出,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样因为江枫将之赋予了中国文字的优美意境而家喻户晓。身兼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职务的黄友义委员说:“正是经翻译大师之手,外国文学才进入到中国人的世界。”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成效显著,图书版权进出口比由2002年的15∶1降至2011年的2.1∶1。然而,尽管《中国读本》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海外发行达1000多万册,尽管《于丹〈论语〉心得》在海外出版了27个语种29个版本,并且累计销售超过36万册,但“能产生大规模国际影响的佳作寥寥,原因就在于缺少优秀的翻译人才”。从事出版工作多年的黄友义委员认为,“不是我们没有精品力作,也不是我们的作家水平不高,而是囿于我国‘为人作嫁’的翻译队伍水平,中国文化‘走出去’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语言服务类企业3.7万余家,全职翻译从业人员约64万人。人才少、各自为战、资源分散、水平良莠不齐,这种局面亟待改善。在担任国际翻译家联盟第一副主席期间,黄友义委员切身感受到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建议,尽快开展国家翻译人才库建设工作,有利于翻译行业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翻译人才资源的集中整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有利于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并最终“走进去”。

  关键要找到文化的交汇点

  去年9月,中国京剧“唱响之旅”在德国的慕尼黑、意大利的卡塔尼亚、科森萨、阿美利亚巡演九场,观众近万人。为了让京剧之声在“歌剧故乡”的剧院里回荡,引发金发碧眼观众们的兴趣,主办方做了不少细致的“功课”:介绍京剧的脸谱,讲解兰花指和剑指的手形,提供德文和意大利文的字幕和剧本,事先请外国媒体发剧评向当地观众推介京剧之美。

  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委员担任此次京剧巡演艺术总监。他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但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思想理念、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都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认知逆差”。因此,“每次我们走出去都在想,到底让外国观众欣赏我们哪些东西,到底用什么样的形式让他们对我们的艺术产生兴趣。我们需要通过寻找文化的交汇点和共鸣点,来让外国观众了解京剧的美。”

  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欣委员打了个比方,为什么中国菜推广到了国外?因为国外的中国菜从细节做起,加入外国人习惯的原料和方式,虽然不如在国内那样正宗,却很合外国人的口味,这就使它能在国外生存发展。 因此,“推广中国文化,怎么切入很重要。把《梁祝》介绍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可能让外国观众产生了解中国作品的兴趣。”他说,“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重大战略,有必要在整体思路以及运营模式上加以提升,也有必要在营销细节上与国际接轨,按照外国受众的习惯传播我们的文化作品,暂时‘妥协’是为了持久地‘走进去’。”

  注重让价值体系“走出去”

  一本并非畅销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书籍引起一位韩国人的关注,他随即把这本书翻译成韩文出版了。吸引他的是什么?——是从古诗词中体现出的中国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文化‘走出去’,不是强加的,需要有深刻的认同。这种认同是超越民族、超越时代的精华所在。”北大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委员感慨地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从2001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17亿美元,在数字背后,要形成文化认同才能“走进去”。

  “文化,乃以文化之。现在,我们中国人走出去,给世界的印象是什么?如果是好的,那么外国人就会认可你,接受你,就会了解你的国家更多深厚的东西;如果他没有好感,其他就无从谈起。”葛晓音说,“其实,只要我们的素养、底蕴提升了,我们的软实力必然能得到体现。这样,文化‘走出去’才能有稳固的基础。”

  既然是向世界推广中国,就应选择一些能够代表我们精神价值高度的理念传递出去,比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海纳百川”。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委员认为,“文化的概念很宽泛,但并不是所有文化内容都构成软实力。”他相信,只有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就是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走出去”了,才能真正增强国家“软实力”。“这就需要在各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交易活动中,注重让我们的价值体系‘走出去’,让我们的价值观念能够说服人,赢得尊重和认同,才能真正‘走进去’。”李忠杰说。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刘 彬 靳晓燕)

(责任编辑:娱乐实习生、李岩)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