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莫言让自己的女儿挑起经纪人重担之后,“作家经纪人”的话题近日在业界又热络起来。其实这一行当在几年前就已被业界探讨并且已有实践,不少作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作家也有“准经纪人”,但之所以仍然在舆论上热议在现实中难寻,自然还是因其专业化程度不高,发展前景也并不光明。其中困难,多为人探讨的是作家收入不高难以养活经纪人,这是重要因素。但其中枝枝蔓蔓,颇有从一个作家经纪人的问题,看到不仅限于出版界的、多方难以“利好”的局面。
首先就是作家收入不高,投入产出比差距过大。这个问题多年间连畅销书作家和名家都多有抱怨,更别说绝大多数在市场上难以呼风唤雨的作家们。其一,是社会对知识产权及智力劳动的尊重,尽管多年来已经有所进步,但在对资本及权利的尊重面前,就显得不太平衡,以知识和智力进行投入的人们,仍然缺乏在分配上的“话语权”。其二,以版税作为主要收入的作家,面对的是书籍价格的十分“便宜”。这种“便宜”是无论与其他文化产品价格比对、与国外及港台书籍价格相较,以致与社会各类商品的涨价幅度相比而得出的普遍感受。而书价的提高,尽管业界早有提出,但依旧显得“底气不足”,主要就是对人们消费能力的担忧。
再有就是法制精神与契约精神的问题。作家经纪人其实并不只是包装推广作家的人,也并不只是勤奋耐劳去处理事务的办事员,为何不少人呼唤专业作家经纪人,就有其保障作家权益、使整个出版流程更有据可循的规范性期待。然而法制精神与契约精神在面对现实时往往力不从心,维权的无力及无奈,人情社会的各种牵扯,以致身处其中的人们本身也往往倾向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使一些问题不了了之。比如目前出版界有些作家版权不清晰,却依然维持着现状;盗版维权一再呼吁,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此外,对专业精神的漠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回报问题。有人说,作家经纪人所需的能力极高,要懂文学懂艺术,了解行业情况,还要了解跨行业比如影视、动漫、电商的情况,还要有法律知识,还要有商业谈判能力,要求太高了,以致很难有人能够满足。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他真的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吗?或者说,对专业人才有足够的回报,专业人才必然会诞生。是不是因为难以获得回报,人们才懒于学习,才不那么敬业,才使我们很多的事办得特别不专业只能凑合着来?这似乎又是一个不止限于出版界的问题。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