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国两会,明星代表委员、社会热点话题都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在两会“追星”与“逐热”的舆论场中,一些代表委员对“冷门话题”的建言之声越发显得“低沉”。这些被“热点”压低的声音虽然没有媒体聚焦,但他们亦坚守着自己的冷静视角,为国家的未来出谋划策。
在娱乐舞台上有“好声音”,在两会平台上也有“好声音”。那些负责任、有情怀的声音,那些有深入调查和广泛民意基础做支撑的声音,那些关注民生的声音,那些力求推进民主法治社会进步的声音,那些针对某些问题有独特视角的声音,那些揭露问题的声音,那些真话实话,甚至那些抢了领导麦克风的声音,或者在领导面前背诵《沁园春·霾》的声音……都是两会的“好声音”。
但是,两会信息量太大,舆论很容易“挑肥拣瘦”,明星、高官、企业家以及其他一些焦点人物的声音也就容易“脱颖而出”,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发出的声音也就容易受到关注。相比而言,一些“普通”代表委员发出的声音,围绕一些“冷门问题”或者“小问题”发出的声音,则容易受到冷落。纵使这些声音有真知灼见、有独到的价值,也很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沉默的好声音”。
两会上的每一种声音都应该被公平地审视,每一种好声音都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所以,我们有义务“打捞”两会上的“沉默好声音”,让其唱响在聚光灯下,产生最大的“正能量”。如此是对代表委员劳动的尊重,可以充分挖掘释放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潜力,让两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笔者以为,“打捞”两会上的“好声音”有3种主要途径。其一,媒体“打捞”。媒体应该“兼听”,应该既关注那些高调的“好声音”,也关注那些低调的“好声音”,应该加强对“普通”代表委员或基层代表委员的采访。其二,人大政协“打捞”。议案或提案的主管部门应该对议案、提案进行科学评估筛查,找出“好声音”,当然也包括那些尚未被舆论关注的“沉默好声音”,进行重点督办。其三,民意“打捞”,建议将所有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通过网络等媒介公开,让民意进行评判。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