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喜剧《驴得水》的成功之道--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荒诞喜剧《驴得水》的成功之道

2013年03月19日07: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驴得水》剧照

  “黑驴”“史上最神话剧”“中国戏剧界的良心”“第三次小剧场话剧革命的标志之作”……这些,是热情的观众为小剧场话剧《驴得水》自发戴上的“帽子”。虽然,这些“帽子”未免过高,但《驴得水》的成功却有着实实在在的票房数字依据。

  2012年6月,由至乐汇舞台剧与哲腾文化联合出品的《驴得水》在北京的首场演出结束仅10分钟,微博上对这部舞台剧的评论突然引爆,从当晚11点至第二天凌晨,微博评论达数百条。几小时后,第二场的票售罄,紧接着,第三场售罄、第四场售罄……《驴得水》首轮演出还未过半,票已经卖空。制作人孙恒海和出品人傅若岩临时决定加演3场,加演场一开票,又即刻告罄。

  《驴得水》首轮演出的火热场面,一直持续至刚刚结束的在天津进行的第七轮演出。这期间,甚至连口味与北京观众相去甚远的上海观众都非常买账。

  虽然《驴得水》火爆的票房始终伴随着尖锐的批评,但一部小剧场话剧能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确实值得研究。

  认认真真讲故事

  《驴得水》讲述了一个“荒诞现实主义”的故事。民国时期,一个严重缺水的小山村里,孙校长带领一女二男3位老师建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还有一位特殊人物,在花名册上他是英语教师驴得水,实际上,它是为学校运水的一头驴。面临教育部特派员的到访检查,大家决定让一个铁匠来冒充这个叫驴得水的老师。事情在特派员到来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铁匠不仅蒙混过关,而且特派员对这位“驴”老师相当欣赏,并决定将他“包装”成教育家以得到来自美国的赞助。事件的发展越来越超乎校长和老师们的预料。为了大局,校长不断让步,而局势也越来越失控,最早为了美好初衷来到乡村教学的老师们纷纷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这是周申、刘露两位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在听说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后酝酿的剧情。而随着创作的推进,最初的现实主义题材开始演变为有关知识分子的话题,直至最后成为一部关于人性和中国社会问题的作品。

  戏剧导演教育家林荫宇说,《驴得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行为都是符合逻辑的,它的荒诞体现在笑过之后观众会反思,并在反思中感叹“真犀利啊”。“和《犀牛》等国外荒诞戏剧不一样,《驴得水》是有情节的。故事开始,老师们都是为了崇高、善良的目的而行动,每个人也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选择,但是最终事与愿违。在这样的情节铺陈中,把人性的扭曲描摹到位。”

  “《驴得水》是在一个毫无价值的世界中寻找某种价值,换句话说,创作者想看看在这个世界中还有没有金钱打不垮的东西。”学者解玺璋认为,在《驴得水》的创作中,叙事成为剧作者内心郁积的不平之气的总爆发,“像地火在地下运行,突然喷薄而出,一鸣惊人”。“他的发泄对象,既是反映在舞台上的这个世界的腐败,又是对于某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是所谓知识分子的失望,乃至绝望。孙校长总是在关键时刻提醒大家别忘了最初的誓言和抱负,以及他们主动承担的振兴农村教育的责任,但他们在金钱面前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态,又怎能使人放心地把人类的未来交给他们?”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剧本》副主编梧桐认为,《驴得水》是为戏剧界找回尊严的作品。“如今,整个戏剧行业相对浮躁,很多作品不是歌舞升平就是不知所云,在这些作品中,戏剧的本体逐渐迷失。《驴得水》是有智慧、有思想、有戏剧本体的作品,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回归。现在虽然民营剧社很多,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能持续不断出现好作品的更是难得。至乐汇舞台剧对戏剧本体的追求和戏剧使命感,甚至超过了一些国有院团。”

  梧桐口中的“戏剧本体”,在至乐汇舞台剧创始人孙恒海看来就是“认认真真讲故事”。“戏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直是业内争论的问题。我认为,现在一些人的戏剧观是扭曲的,他们让戏剧成为少数人的娱乐,这也造成了‘看不懂的就是好戏’的偏见,讲故事的戏倒成了另类。我们只不过是拨乱反正而已——做老百姓看得懂的戏,既讲好故事,也不放弃新的智慧。事实证明,‘回归’才能更精准地把住观众的心理脉搏。”

  演员不能共享

  孙校长一心想在农村搞教育,他本着“做大事不拘小节”的原则,不断地撒谎、打圆场、平衡每个人的欲望需求;东北人铁男原本仗义执言,却在挨了教育官员一枪之后立刻卑躬屈膝;女老师张一曼思想开放、向往自由,为了说服铁匠不惜贡献身体,最终却在众人的指责中疯狂自杀;被迫假扮驴得水老师的铁匠原本是老师们口中“贫愚弱”的农民,当他脱离了农民心态时就开始作恶……

  舞台上,田雷、任素汐、郑磊、富冠铭、董天翼等青年演员以精湛的演技赋予这些“怪诞”角色以生命,这无疑也是《驴得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剧场话剧之父”、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由于工作原因,看了10余场《驴得水》的演出。在他的观察中,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演员们对人物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对人物内心的挖掘越来越深。“剧中最震撼的段落当属张一曼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的情节,任素汐的表演真实得让人心疼。但更让我感动的是,虽然后来的情节中,张一曼只是站在黑板前,但我能清楚地看到任素汐对人物的处理——眼中充满了惊慌、手不停地抖。”傅维伯说,至乐汇舞台剧演员的水平和敬业程度是不少国有院团的演员比不了的。“每场演出结束,周申、刘露都要和每一个演员沟通,这在国有院团真是不多见。”

  多年从事喜剧创作的剧作家王宝社,为如今的喜剧创作中能出现《驴得水》这样的作品感到欣慰,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让他赞不绝口。“这些演员无疑是优秀的,他们都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相比国有院团的演员,他们的实践机会更多,他们对于喜剧表演的节奏把握和敬业精神也是一般国有院团的演员所缺乏的。”

  “曾经在与其他的民营剧社交流时,大家谈到演员能否在圈内共享的问题。我认为,不能共享。我们的演员就演不了那些玩形式的戏,他们都是走心去讲故事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孙恒海说。

  科学的制作人中心制

  在孙恒海看来,《驴得水》的成功,不仅是作品的成功,更是制作人中心制的成功。“我一直认为,制作人中心制是对当下以导演中心制为主的戏剧行业的一场重大革命。一个优秀的制作人,不仅仅是一个剧团、剧目的管家,更要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搭建桥梁,将两者不着痕迹地合二为一。”孙恒海说,《驴得水》既商业,也很艺术。“和坚守、背叛、爱情、信仰、梦想有关的故事,是所有人都会关注的,而探讨人在特定时代中受到的冲击以及坚持等,只要表达得好,就会有市场。”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至乐汇舞台剧已经拥有20余名签约创作人员;在各院团普遍缺少优秀文本的情况下,民营剧社至乐汇舞台剧目前拥有成熟文本20余部,足够演出到后年下半年。孙恒海说,戏剧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体验它的快乐。他和他的至乐汇舞台剧将继续在这场游戏中披荆斩棘。

(来源:中国文化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