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推《启蒙》:表达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忧思--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刘继明推《启蒙》:表达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忧思

昨日,刘继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自己是通过小说来表达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的忧思。“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要么成为他人的附庸和代言人,要么追求眼球,走上了极端。
2013年03月19日09:34    来源:楚天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刘继明

两个月前,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继明的长篇小说《江河湖》,斩获第五届湖北文学奖。在这部潜心5年写出来的作品里,刘继明塑造了一批工科知识分子的形象,延续了他20多年来关注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和理想追求的一贯风格。但就在《江河湖》之前,去年刘继明新推出的中篇小说《启蒙》中,同样作为主角的知识分子蕖伯安,和人们所熟悉的那种博学大家却有所不同。

昨日,刘继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自己是通过小说来表达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的忧思。

昔日光环慢慢褪色

《启蒙》的主人公蕖伯安以一个笼罩着光环的知识分子形象出场,他博学多才,饱经磨难,正因为这样,他受到人们的追捧,也赢得了爱情。但随着他走入市场、平步青云,光环慢慢褪色,那种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劣根性暴露出来。为了个人情欲,蕖伯安可以周旋在几个女人之间;为了公司利益,他可以破坏一个岛的生态环境;为了压制反对声音,他动用一切手段和资源让反对者消弭于无形。刘继明一改往日温情的关注,冷冷旁观蕖伯安走入黑暗。

谈起这样的“变化”,刘继明认为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人生路径。“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大潮汹涌的时候,不少人曾经忧虑,担心知识分子堕落,现在,这种担忧正变成现实。”他说,“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可以算是知识分子,但他们只是权力阶层的附庸,缺乏独立的精神与人格;五四之后,他们开始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但依然没有成熟。”

“公知”如何保持独立性

从提笔开始创作起,刘继明就在关注知识分子群体。他这一年来投入精力主编的杂志《天下》,也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文学和社会投去人文关怀的目光。对于当前网络上颇为活跃的“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缩略词),刘继明保持了冷静。

“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要么成为他人的附庸和代言人,要么追求眼球,走上了极端。”刘继明说,“公知”本来是不错的概念,本来就应该鼓励知识分子从学院和书斋里走出来,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但是有了网络之后,一些人披着知识分子的外衣,语不惊人死不休,喜欢说一些极端的话,大有哗众取宠的嫌疑。“我更加喜欢‘知识分子’的古典概念。我们应该反思,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被时代裹挟和吞噬。”(范宁)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