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抗日神剧”充斥荧屏,战士个个神功护体,消灭敌人不费吹灰之力,专家疾呼——抗战未到“戏说”时
近日,一部名为《箭在弦上》的抗日剧因“雷人”剧情在网络爆红。在该剧的第27集中,抗日同盟射箭队女运动员徐二航遭到日本兵的围攻,寡不敌众惨遭轮奸。被数个日本兵玷污后,该女子突然挣扎着抓起了地上的弓和箭,翻身而起,裤子已自动穿好,抽出弓,搭上箭,多箭齐发,几十秒间把二三十个日本兵和汉奸日伪军全部射死。
网友们不禁吐槽,这还是抗日片吗?简直是功夫神话片!如此荒唐戏谑的演绎,未免太过轻松、太过娱乐,如果荧屏前观众眼中的“抗日”成了娱乐题材,又叫八年抗战中的中国军民情何以堪?
抗日“神剧”频现为哪般
事实上,《箭在弦上》这样的“抗日神剧”不在少数。在《雅典娜女神》中,抗日女侠能戴着蕾丝眼罩、脚蹬高跟皮靴,赤手空拳以一当十。在《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有人用手榴弹炸下来一架飞机。在《抗日奇侠》中,一群奇侠用鹰爪功、绣花针、绵沙掌、金钟罩和铁砂掌对抗鬼子的热兵器,更有勇士徒手将一个日本兵撕成两半。《利箭行动》中甚至出现了比子弹跑得快的奇人。而《飞虎神鹰》里“元芳”张子健饰演的燕双鹰,总是穿着一件黑风衣神出鬼没地出入任何地方,更能飞檐走壁干掉对方多名狙击手,让观众惊呼“远超007”、“秒杀未来战警”。
如此剧情,想想就不真实,为何还频频出现?答案是:收视率是硬道理。据统计,因“手撕鬼子”情节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首轮播出时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第二轮播出更是利润翻倍,据说随后还要推出海外版和数字电影版;眼下正在热播的《一个鬼子都不留》凭借其“凶狠”直白的剧名,在各地收视率逼近7个点;《向着炮火前进》播出后,吴奇隆的身价涨到50万元一集;女性抗战剧《杀狼花》拿下江苏卫视年度收视冠军等4项大奖。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打着“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旗号,大多抗战题材影视剧都获得了超过200%的投资回报。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此类“抗日神剧”的热播还带火了不少影视基地,其中浙江横店影视城已成“抗战圣地”,据估测,这里年“杀敌”7亿多。
创作者岂能没有敬畏感
然而,抗日战争毕竟是一段沉重的历史,过于架空、戏说的美学风格会让作品的历史观太轻浮。影评人“图宾根木匠”坦言,从题材选择上看,抗日战争被影视作品改编无可厚非。事实上,影视作品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把抗日故事搬上银幕和荧屏,也有利于对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形象塑造——比起干巴巴的教科书文字,影视作品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然而,戏说的风格一旦走向极端,未免显得粗俗可笑。“敌人如果过于愚蠢,是不是显得我们的智商也待商榷?如果日本鬼子真的像这些‘神剧’里一样不堪一击,他们凭什么欺凌我们中华民族这么久?那些危亡关头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们岂不死得毫无意义?!”他认为,表面看,这些“抗日神剧”很解气,振奋民族精神,实际上,它是对先烈们的不敬。
面对荧屏中神功盖世的抗日奇侠,演员陈道明直言这是在胡闹。他说,中国人民为抗战的胜利付出了无数的生命与鲜血,艺术创作者应该有敬畏之心,而不能图一时之快,让后人误读抗战历史。在他看来,影视创作要对历史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历史观负责,“这是价值导向的问题,大量与历史不符的抗日剧的泛滥,将对青少年产生错误的引导”。
历史学家疾呼:抗战胜利70年不到,还没有遥远到可以“被传说”、“被戏说”的时候,它是我们“结结实实”的历史。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