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不能像徐霞客一样去旅行,与景区频频涨价早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某些价格调整一样会成为热点事件。是的,我说的是凤凰古城终结免票时代的新闻。
据本报今日A07版的报道,凤凰县日前对外公布,将对现有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实施调整,这意味着今后游客进入凤凰古城多了一道148元的“门槛”。对于这道门槛,凤凰县旅游局官方微博回应:“凤凰古城一直是收费的,以前是景点收费,景区不收费。”而对于重复来凤凰旅游的游客,一年以内无须重复购票,且购票达到三次者终身免票。
凤凰旅游管理者自有说辞,票价调整是为了向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尽管还有着种种附加的“优惠条件”,但148元的“门槛”门票价注定逃不掉众口汹汹的质疑。本来免费的凤凰古城景区,现在也不得不凭票进入,它的确已有捆绑消费的嫌疑,就像是一种变相的“涨价”。当游客的自主选择权与多元的旅游需求不被眷顾与考虑其中,这是一种有意的忽略,或者是门票经济思维的走偏?
在一个以旅游业为重要经济收入来源的地方,它究竟该如何来达到保护、开发与惠民力度的平衡,进而获得一种可接受可持续的旅游业运营模式?说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不重复地提及西湖免费开放的例证。很多年前,西湖就已经不再收门票,然而,尽管各种日常维护费用逐年增加,但来西湖的游客几年之内已经翻番,景区旅游收入更是增加不少。不收门票为何反而旅游收入稳增,原因无他,类似注重惠民力度的景区,形成的将是更庞大、稳定与持久的旅游市场。
让凤凰和西湖一样免费当然显得想象高蹈,它骤然的门票价格调整背后也许另有隐情,但免费西湖的案例已足以证明:旅游管理者完全可以建构起与游客的内在良性关系。希望能够听到凤凰当地对此次价格事件的进一步说明,也希望它此后能出台更多可接受的价格叙事。要知道,凤凰并不仅仅是一座最美丽的小城,它一直还有着不苟同于世俗的象征气质。
(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