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祠堂成仓库宿舍 城中村改造祠堂保护成难题--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明清祠堂成仓库宿舍 城中村改造祠堂保护成难题

2013年03月27日08:53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心和卫公祠破败不堪。

芝喦卫公祠变成一座小作坊,堆满了色彩斑斓的呼啦圈。

  海珠区沥滘村由于拥有13座历经明、清和民国的祠堂而闻名,被称为广府地区朝代最齐全的祠堂群。但记者近日调查走访发现,这些祠堂除了被定为广州市级文物的卫氏大宗祠保护较好外,不少都变成了仓库或者宿舍,悠久的文化和精妙的古建筑未能很好保存,令专家和村民唏嘘不已。

  现场走访:不少祠堂保护并不理想

  沥滘曾是一个典型的岭南水乡,广州有俗语称“未有河南,先有沥滘”,早在清代,这里便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名村。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沥滘村原有30多座祠堂,现存13座,还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需要保护。”专家则表示,这里的祠堂堪称广府地区朝代最齐全的祠堂群,价值很高。近日,记者在沥滘村的大街小巷走访发现,不少祠堂的保护并不理想。

  蚝壳墙宗祠变成五金仓库

  崌崃卫公祠是一间建于明末清初的祠堂,文博专家崔志民告诉记者:“这间祠堂使用的是古建筑中盛行的梭柱,中间大、两头小,视觉上很美观。而且顶部的月梁雕刻得也很精致,价值很高。”但遗憾的是,崌崃卫公祠还不是文保单位,而且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仓库,零散地堆放着毡布。

  无独有偶,仪所卫公祠同样也成了一座仓库,堆放的五金用品非常多,祠堂门口停着一辆货车,还有不少工人进进出出。工人告诉记者:“这里的租金每月要几千元。”实际上,仪所卫公祠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祠堂,侧面的高墙原来都是蚝壳墙,从底部一直到屋顶。不过,现在仪所卫公祠不仅被淹没在嘈杂的街道中,甚至连门框上也看不到“仪所卫公祠”几个字。

  挂牌文物供环卫工人住

  而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御史卫公祠虽然已经于2011年底挂牌,成为海珠区的登记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看到宗祠的墙上涂满各种办证电话,红色的木门半掩,人还未走近,一只黄狗就探出头来。原来这里目前是作为环卫工人的免费宿舍,只见祠堂里摆满了塑料凳子,横七竖八地放着几张床,还有做饭的炊具。

  康熙年间祠堂已经杂草丛生

  建于康熙年间的心和卫公祠曾被广东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认为可以媲美市级文物,但记者来到这里时发现祠堂里面已经是杂草长得比人还高,破败不堪。

  此外,沥滘村还有一座很有代表性的祠堂——芝喦卫公祠,这是一座建于民国期间的祠堂。崔志民告诉记者:“这可能是广东最后的一座木结构的民国建筑,因为混凝土传入广东较早,有了混凝土就没有人再用木结构建房子了。”但同样遗憾的是,芝喦卫公祠也变成一座小作坊,堆满了色彩斑斓的呼啦圈。

  保护难题:产权归村里 只用不修

  从去年开始,沥滘村城中村改造拉开帷幕,其改造规划方案现在仍在村里的石崖卫公祠里进行展示。根据初步规划,已经挂牌成为文物和文物线索的5座祠堂原封不动,其余7座祠堂原状迁建,在卫氏大宗祠周边形成历史文化博物馆区。

  对于这个方案,村民的意见究竟如何呢?卫伯表示,除了卫氏大宗祠外,其余12座祠堂的现状并不让人放心。除了玉溪卫公祠已于2009年被拆除外,剩下的几座有的已经被出租作为仓库或者工厂。他说:“现在的祠堂都分给了各个经济社,他们都是只用不修,所以很多祠堂都衰败了。”卫伯希望借着城中村改造的机会,对祠堂群进行维护,以保留和传承沥滘村的历史文化。文/图 记者杜娟

(来源:广州日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