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昨天举行的第三届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上,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定论”遭到部分与会专家的质疑。中国人 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说,“这句话容易使我们懒惰,使我们无所作为”,在本民族是优秀的、普及的,同时让外国人喜欢和看得懂才能变成世界的,民族的不会自动成为世界的。
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很多年了,文化“走出去”也有很多年了,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了呢?赵启正谈到,企业走出去,企业家可能没有想到要把文化带出去。但事实上,只要企业家出去了文化也就出去了。文化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是车子的两个轮子,应该同时走出去。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谈到,研究“软实力”的鼻祖、哈佛大学的教授杰斯与他交流时曾说,中国文化很好,可惜没有做成文化产品,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举例说,看美国的大片,明明在灌输美国文化,但我们还是心甘情愿付钱,而我们为何缺少这样的产品呢?我们的 《花木兰》故事让人家拍了片子,连国宝熊猫也是人家拍的《功夫熊猫》。我们的很多艺术作品,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出去,却少有人记住它。赵启正说,全世界创意产业的比例,美国占全球的60%,欧洲占33%,剩下的7%由日本、中国、韩国、印度等国家分,我们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先要看到别人的文化是怎么走进来的。”专家指出,“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先要知己知彼,不能一厢情愿。要研究自己的文化怎样能够抓住对方的需求,适应对方的需要,提升对方的潜在需求能力。”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