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资深记者邵岭)昨天是张国荣去世10周年,某网站微博设立“张国荣十年祭”微话题,截至昨23时,参与讨论的帖子超过2000万条。同时,张国荣生前经纪人陈淑芬披露的所谓“神秘讯息”成为昨天最热门的网络话题,网友看后纷纷大呼“坑爹”。有专家称,这些现象为学界提供了研究我国“粉丝文化”的最新案例。
陈淑芬是在3月31日香港红磡的张国荣纪念演唱会开场时披露这条消息的:“2003年4月1日晚上6点43分,平地一声打碎了好多人的心……听到一个声音跟我说:‘我终于可以好好地、舒服地睡一觉’。”“秘密”揭晓后,网友称之为陈淑芬的臆想,炮轰她通过这种方式来消费张国荣。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孙绍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类炒作能够奏效,说明了“粉丝文化”在当下的影响力已经日益扩散。顾名思义,“粉丝文化”是一种由“粉丝”形成的次文化现象,它生发于明星崇拜,却有着比明星崇拜更浓郁的商业甚至产业色彩,其背后的心理动因是大众的情感投射。尽管“粉丝文化”的对象都是明星。对此,研究者的解释是,当明星的生命定格在生命最华美的那一刻,会更加激发出大众的惋惜、哀痛和迷恋等复杂情绪。1955年,只演过3部影片的好莱坞影星詹姆斯·迪恩因车祸去世,年仅24岁;至今每到他的祭日,世界各地仍有无数影迷用他生前最喜欢的运动——赛车来纪念这位偶像。
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和约翰·费斯克看到的是“粉丝文化”的积极一面,认为“粉丝”比普通大众更具有辨识力和创造力,善于从包括明星在内的文化产品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和文化。对于这一点,网上众多版本的“粉丝”自制张国荣纪念视频算是一个例证。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应对“粉丝文化”的负面影响给予必要的警惕。有一部分“粉丝”陷入对明星的强烈幻想之中,从而出现失控行为。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就是1981年,美国影星朱迪·福斯特的影迷为了引起她的注意,就去暗杀里根。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