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汪荣祖讲述失落的圆明园
乾隆给西洋楼加了个中国的圆顶
东西方文化为何总是无法相恋
记者 郑琳
“圆明园的西洋楼美吗?那就像一个中国人,穿着西装,却戴了一顶中式小圆帽。乾隆皇帝不是为了欣赏西方建筑的美,才建这个西洋楼,他只是喜欢人家气势磅礴的喷泉。但他觉得西方人在喷泉旁边放12个裸体美人鱼有伤风化,所以,他换成了十二生肖——那就是后来流失海外的著名的兽首。”
昨天下午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大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汪荣祖带着他的新书《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在体育场路晓风书屋做了一场钱报读书会,题目叫《从圆明园的西洋楼看东西文化的相遇》。
当汪荣祖讲述圆明园的种种典故,以及东西文明在两千年历史中屡屡失之交臂的时候,台下的读者禁不住要感慨,假如东方和西方是一对男女,那么“有缘无分”和“理念不合”就是他们无法相恋的原因。
“其实我今天不是要谈圆明园,而是要借此来聊聊中西文化的相遇。”汪荣祖一开场就说,“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在圆明园里出现这个著名的西洋楼以前,东西文明有没有相遇过。”
对于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来说,中西交流已经简化到点点鼠标的程度,即便想要亲自感受太平洋对岸的文明,也只需打个飞的。然而时间倒退几百年乃至几千年,这样的相遇却极其困难。
在汪荣祖看来,东方和西方这一对“璧人”,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有缘无分”,擦肩而过。“历史上最早的机会,是在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了印度。他的野心其实是想到中国。”汪荣祖说,“假如他不是33岁英年早逝,他很可能就跟战国时代的中国相遇了。”
直到今天,许多东西方的历史学家还在遐想,假如当年亚历山大来到战国时代的中国,会不会开创一种“中希(中国和希腊)文明”。
类似的机遇在历史上还有许多。例如西汉班超的徒弟曾想去罗马,却在到达里海之后无功而返。西方的一个主教从拜占庭来到唐朝的长安传教,然而却因不幸遇上安史之乱,没能继续发展。“下一次机遇又等了几百年,13世纪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写的游记对欧洲造成巨大影响,却没能对中国造成影响。”汪荣祖说。
明朝的时候,郑和下了西洋。“但可惜的是,不是为了经济,而是为了政治。不久之后,中国开始了海禁。”就这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东西文明一直挥霍着原本就不多的邂逅的机遇,一直到英国人用战争强行撬开中国的大门。
早在2001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汪荣祖所著的英文版《A Paradise Lost》,书名取自弥尔顿的“失乐园”。10年之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双语版的《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在这本书里,汪荣祖详述了圆明园的文化。
“许多西方学者误以为西洋楼就是圆明园,其实它只是长春园北面的一小条。乾隆为什么要建这个西方风格的建筑呢?因为他喜欢大喷泉。他给西方的建筑安了中国式的琉璃屋顶,还山寨了法国凡尔赛宫,建成海晏堂,它的精华就是那个用水报时的喷泉。乾隆皇帝把喷泉周围的裸体美人鱼换成了十二生肖。”汪荣祖说,乾隆皇帝曾有空前的机遇接触西方文明,然而他在意的只是诸如喷泉这样浮华的东西。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