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刚刚上映的杜琪峰导演电影《毒战》中,演员孙红雷复归粗犷的硬汉形象,扮演了一位冷静、硬气的缉毒警,与电影冷峻、离奇、利落的风格相匹配,是他继电视剧《潜伏》和电影《边境风云》之后塑造的又一出色形象。
孙红雷是典型的“个性演员”。中国优秀的个性演员不乏其人,演而优则导的姜文、“贺岁帝”葛优、以“傻根”形象取胜的王宝强以及新一代喜剧“丑星”黄渤等,都长着一张类型诉求明确的面孔,长相并不出众,但都独具特色。孙红雷也属于这个群体,他的“糙劲儿”使他特别擅长塑造狠角色,要么是干警,要么是悍匪。比如在电视剧《永不瞑目》中饰演的配角“黑社会打手”建军,《像雾像雨又像风》中的地痞阿来,电影《天堂口》中无情贪婪的黑老大洪哥,以至于在2012年电影《边境风云》中他饰演劫持小女孩的毒贩时,在“狠”这一表演呈现上已经游刃有余了。当然,孙红雷并没有将自己限定在反派人物的角色框架内,他试图通过几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实现表演转型,无论是《军歌嘹亮》中的高大山,还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角色都定位在倔强霸道的内心独白基础之上,而这一内在气质在根本上是符合孙红雷本身形象定位的。
孙红雷的“狠”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他的“狠”不是外强中干的“凶恶”,而是一种平静,这种平静源于演员的智慧和判断力,平静的神情让人对其中可能隐藏的冷酷、绝情、狠毒、勇敢抱有莫名的揣测:冷静的悍匪更令人恐惧,冷静的干警更让人信赖。因而孙红雷的警匪角色张力十足,充满魅力。
但显然“类型化”本身也是一种桎梏,它使得演员表演的可能空间被大大压缩。真正让孙红雷角色塑造转型的作品是2008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谍战剧《潜伏》,在这部戏中,人们发现一向张扬的孙红雷收敛起来,塑造了一个内心复杂、需要“含”着演的角色:情报站副站长余则成,一个深藏不露潜伏在敌方阵地、有些小知识分子气的共产党谍报人员。他惯常表现出来的那种“冷静的狠劲儿”在这里转化为“冷静的智斗”,文气的外表下,是快速的反应,精心的谋划,是你死我活的“暗战”,而支撑他无所畏惧面对随时而来的凶险的是崇高的理想和革命的激情。他含而不露的表演正如片尾曲所唱“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孙红雷的细腻表演在这部戏里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余则成也成了近年中国电视荧屏上让观众最为难忘的形象之一。
此后,孙红雷渐渐减少了电视剧演出,而开始集中活跃在大银幕上,但相较于电视剧小荧屏上的表演,孙红雷在大银幕上让人感觉有些“面目模糊”。他似乎总是在挑战自己而又不能找到一个适合的角色类型,《梅兰芳》中他所饰演的醉心于京剧与梅兰芳的文人邱如白戏份吃重,虽然极尽控制努力表现,但仍然难掩自身气质中的戾气,将一代文豪塑造得匪气十足。接下来三部影片,孙红雷开始尝试“温情好男人”的形象转型,从《窈窕绅士》中青蛙变王子的土大款,《非诚勿扰2》中感怀人生身患绝症的李香山,到《我愿意》中的完美情人杨年华,孙红雷试图将角色建立在中产阶级的想象图景之上,对角色的“柔”的表现略显刻意,降低了自己本身拥有的辨识度优势。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和《决战刹马镇》是孙红雷喜剧表演的试水之作,因为与角色定位差距过大等原因,未获观众认可。
因此,电影《毒战》成为孙红雷银幕创作的关键一战。他所饰演的缉毒队队长同时也在毒贩中卧底,这样一个正邪变换的角色,中国内地演员中,非孙红雷莫属。果然,孙红雷的表演更加成熟,在《毒战》中,他甚至没有刻意地表现“硬”的一面,或者说,他的稳、准、狠已经完全融于整部影片,不着痕迹。这个角色虽然没有突破孙红雷惯常的类型,但在这一类型中,孙红雷的表演更加如鱼得水、恰到好处。《毒战》同时也是香港导演杜琪峰与大陆电影界深度融合之作,是香港影人“北上”的关键一战,而孙红雷的加盟,无疑为这次冲击增加了制胜的关键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