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视荧屏,是“抗日剧”的时代:有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的200多部电视剧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
按动遥控器你又会发现,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一把飞刀竟可以灭掉敌人重炮,鬼子血肉横飞……
“神奇”的桥段还不止这些。鹰爪功、绣花针、铁砂掌等武林“神功”接连登场;再低劣的武器,到了抗日英雄手中,都能变成“神器”—— 抗日“神剧”,当之无愧。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2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其中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约占30%;因擅长演日本兵而出名的“横漂”史中鹏,一年中参演了30多部抗战戏,最多一天“死”了8次。有网友调侃:“横店一年杀掉鬼子有7亿,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圈,可称‘抗日根据地’。”
抗日题材缘何受到片方青睐?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江给出的解释是:继涉案剧和古装剧被限、谍战剧由“高调”转入“潜伏”之后,行业创作者很难把住政策风向的脉,投拍抗日剧是相对“保险”的做法。
还有评论指出,创造“神剧”的不仅仅是编剧、导演、投资方,真正的“幕后功臣”是观众。某知名影视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收视率高、利润可达200%,是制作方对抗日题材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范志忠表示,政策因素不能成为创作低俗影视作品的托词,观众消费也不能成为抗日雷剧大行其道的借口,“从几年前的‘百花齐放’到现在的‘跟风滥造’,尽管看似高效、实用,恰恰暴露了文艺创作力方面的短板。”
当下,与电视剧题材越来越类型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雷人桥段层出不穷。抗日剧的内核早已被悄悄替换成了武侠剧、偶像剧甚至魔幻剧、穿越剧,即使主线仍是 “打鬼子”,却能在内容和“创意”上屡破下限,不断挑战观众的承受极限甚至道德底线。
这样的电视剧,偶尔也会让人发笑,但更多时候,你会感到愤怒——因为对违背常识、娱乐苦难的剧情终于忍无可忍。抗日战争是一场沉痛的民族保卫战、一个庄重的集体记忆符号,缺少敬畏心的抗日题材历史剧,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场“暴力拆迁”。
尽管如此,未来一段时间内,“满屏打鬼子”的乱象或许仍将继续。仍以横店为例:据统计,2013年1月至3月,即将或者已经投入拍摄的抗日剧就有30多部;在有数据可查的17天中,共“打死”了1万多个鬼子。需要警惕的,不仅是将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彻底空洞化和游戏化的抗日“神剧”,还有恶俗趣味叠加造就的创作怪圈、以及自以为“接地气”的艺术低能。
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倪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创作者要加强自身素养,对历史和观众负责;对电视剧采购部门来说,除了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更应该适当引领荧屏风气。”
说到底,只有当产业环境平稳、创作心态从容时,文化才能思考,或者说,提出些严肃的问题。但在抗日剧扎堆拍摄、粗制滥造的现状之下,“真实”和“平常”反而成了一种奢侈,满荧屏的“神剧”轰炸下,除了浮躁和低俗,其实别无所有。请别忘了,电视剧不仅是产业,也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精神力量。
张斌:缺乏严肃的历史观和创作态度,对历史缺乏足够的敬畏是导致这些有着明显的文化硬伤和艺术硬伤的抗日“神剧”频现荧屏的原因。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这些“神剧”已不是艺术作品、文化产品,而是速食品。
李不在:抗日战争是一段谁也抹杀不了的历史,从真实性上既不要拔高日本鬼子的那些计谋,但也不要忽略了咱们老百姓的智慧。
兵心依旧CAPF:横空出世的抗日“神剧”,硬是踩在其他“雷剧”的肩膀上,雷出了新水平,雷到了新高度。
道兰字幕组:一个孩子可以消灭几十个鬼子,一个农民能干掉几百个鬼子——都21世纪了,怎么导演脑海中的现代战争还是埋地雷和挖地道?
小勾:竟然可以玩凌波微步,空中翻转720度,在日军重武器齐备的情况下,炸得日军人仰马翻!看完这些电视剧你会觉得,小日本能坚持八年真不容易。记者 吴孟婕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