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苏童2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举办的“喻家山文学论坛”上说,一个作家更重要的是应珍惜个人生活中世俗性的东西,唯有如此,写作才会更自由,也更有利于走向神性。
苏童认为,作家在写作中非常容易赋予自己的作品一种神性符号,甚或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去刻意追求这个神性,但作家更应珍惜生活中世俗性的东西,所有世俗的东西一定意义上更靠近神性。
“文学永远需要有异己的色彩,要保持文学生态健康,就要培养异己。”苏童认为,作家拥抱现实的方向很多,比如从侧面去拥抱,而抱得太紧双方会窒息。与现实近距离接触的方法是要有一个空间感,离地三尺,这是一种飞翔,但不要飞得太高。回望某一段历史,会看得更清晰一点。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杯水,倒出来是清水,实际上有沉淀。
一些师生谈到随着个人化写作、网络写作的兴起,当下文学功能的剥离,作家价值在哪?苏童表示,作家在写作之前并非为承担某个功能去写作,可能不去指向什么样的社会责任、道德担当,可能更担心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而当他成为一个作家之后,在后来的创作中才会发现自己的担当,甚至积极去寻找、去追求这种担当。
苏童还谈到,真想要成为作家的人,如又有这方面天赋,无论干什么都会成为作家的;相反不想成为作家的,读上十年八年大学也不会成为作家。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