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阅读渐成趋势 阅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新媒体阅读渐成趋势 阅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2013年04月23日08:22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手机看新闻

  相较于传统的纸质书阅读,通过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阅读电子书的新阅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一般而言,时下年轻人更愿意使用这些新媒体进行阅读,然而记者采访了数十位年轻读者后发现,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模式并没有被丢弃,反而成为一种“享受”被始终保留着。不可否认,新媒体阅读对传统阅读有着极大的冲击,但二者并不相悖。

  在首府的BRT、公交车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大家都低头摆弄着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刷微博、看微信是“必修课”,还有不少人在看新闻、读小说。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界,类似《微历史》这样的“微博图书”纷纷上市。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发展迅猛,大众阅读已不再拘泥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方式,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介阅读,已经成为阅读趋势。

  在记者采访的新疆大学在校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表示,除了必要的书本阅读之外,手机等新媒体阅读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阅读方式。

  新疆大学2010级新闻专业研究生陈辰就是其中之一。陈辰是一个喜欢看小说的学生,平均每天有超过三小时的小说阅读时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手机和电脑进行阅读。而在新疆大学2011级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武明明一天的时间里,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只有一小时,用手机、电脑阅读则超过6小时。

  据媒体报道,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达近4亿,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手机等新媒体阅读的优势在于其便携性,也在于网络信息的丰富多元。

  在以往,坐公交车上下班的时间几乎是毫无用处的垃圾时间,而手机阅读则将这些垃圾时间转换为阅读的黄金时间。以往人们习惯从报纸上看新闻,现在人们可以随时用电脑、手机上网看新闻,阅读的方便性可见一斑。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与民族学系讲师闫自兵认为,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阅读之所以能够兴起,在于其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和快捷性。在他的学生时代,查资料需要去图书馆一本一本的查阅,费时也费神。而现在,只需要在网上输入关键词搜索,答案便呈现在眼前,“它有什么理由不成为主要阅读方式?”闫自兵说。

  随着新媒体阅读的发展,已经设立十年的天山网西域文化频道也逐渐呈现出活跃的状态。该频道主编佟志红告诉记者,近几年,文学原创作者逐渐增多,作品数量也开始增多,目前已积累原创文学作品五千万字左右,创作体裁以散文、诗歌、随笔、小小说等为主。“虽然总的看来,创作水平一般,大多数为自娱自乐,但这种活跃的趋势是非常好的。”佟志红说。为了应对新媒体阅读的趋势,西域文化频道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尽量多发原创稿,开设原创栏目,鼓励并激发新写作者的积极性,每天提高质量的作品到首页作重点推荐等。

  此外,新疆网7坊街文化频道也开始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该频道编辑李旭丹说,网站中除了对7坊街的展示以及设定的文化、历史、新疆考古等常态栏目,他们还增设了许多视频形式的栏目,向网友展示新疆的文化名人,比传统的图文展示更生动。而每月至少一期的专题,更能全面深度地展示新疆各类艺术展,解读历史人物,让文化艺术融入生活。例如,前不久的清代满族服饰展,7坊街文化频道专门制作了一个网上展厅,让网友不去现场也能直观地感受这次展览。“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这就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李旭丹说。

  传统阅读仍受青睐

  新媒体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冲击不可否认,但并不妨碍读者继续保留传统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和2011年相比,2012年人们对图书、期刊的价格承受能力有所提高。

  “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价格,有25.5%的国民能够接受8-12元的价格,有28.1%的国民能够接受12-20元的价格;有19.5%的国民能够接受8元以下的价格,有17.2%的国民能够接受20元以上的价格,另有9.8%的国民认为只要喜欢,多贵都买。我国国民能够接受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平均价格为13.67元,比2011年的13.43元增加了0.24元。对期刊价格的承受能力分析发现,我国18-70周岁国民平均可接受一本期刊的价格为6.76元,比2011年增加了0.16元。

  此外,在报刊等传统媒介中,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间最长,为18.91分钟,但比2011年的22.00分钟减少了3.09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5.38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13.19分钟,均比2011年有所增加。

  “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的时长在增长,上网时长和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另一方面,电子书的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35本,比2011年增长0.93本,增幅达65.5%。

  记者采访了解到,新疆大学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蒙,每天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和用手机、电脑阅读的时间均为两小时左右。对她而言,手机阅读是为了利用在公交车上的闲暇时间,电脑阅读是晚间回宿舍时的消遣,而纸质书阅读是一种令她愉悦的享受。

  新疆大学2010级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龚星星每天两种阅读方式的时间也基本相同,他说自己喜欢看纸质书的感觉。新疆大学2011级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王志佩也是两种阅读方式兼顾,她每天都在图书馆里待上几个小时,既看专业书也看小说,而手机、电脑则用来刷微博、看新闻等,她认为,这两种阅读方式不仅不冲突,反而有互补的效果。

  记者还采访了不少从事媒体文化等相关职业的年轻人,这类人往往更喜欢传统的阅读方式。

  比如文化类工作者蒋小涵,即使工作再忙,她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来读纸质书。她说,这种阅读才有亲切感,也更容易记住书中的内容,仿佛离作者更近。媒体工作者邵平每天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传统阅读时间,他认为,阅读传统书籍更利于理解和思考。媒体工作者孙亭文则直接承认自己更习惯阅读纸质书,他认为电子书读起来毫无“质感”。

  对纸质书的热爱或许取决于职业的特性,但记者采访的其他职业工作者也多有表示对纸质书的向往。

  比如医生马晓璐,极为忙碌的工作让他早已告别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只在休息的间隙拿起手机刷刷微博,看看朋友们都在说什么,他说:“以前我也是个文艺青年,现在感觉自己都与社会脱节了。”他很想找个空闲时间,捧着书本细细阅读。

  在记者的调查中,首府纸质出版物在受众群大、阅读舒适性强等优势的前提下,还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正如“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数字出版和传统纸质出版将共同发展,而这种局面无疑扩大了人们的阅读选择范围,更有利于国民阅读率的提升。

  对此,闫自兵认为,传统阅读方式能让人更加有效地认知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些出版的图书,比网上的东西更厚重。”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多看经典,网上那些“娱乐化、碎片化”的东西不是治学之道。

  释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