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治国:防止读书功利化 走向阅读社会--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读书治国:防止读书功利化 走向阅读社会

刘伟见

2013年04月23日08: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当今社会为全民读书提供了条件。书籍品类丰富、阅读载体多样,读书不仅成为人们改变命运、学以致用的方式,也逐步成为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乃至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回顾中国历史,强调读书治国一直就是一个优良传统,其中高层阅读为社会作出表率更是源远流长。《尚书·说命下》中有“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意即只有读书学习、谦虚务实,才能有政治实绩。历代多有读书治政的号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读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我们从《毛评二十四史》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每得好篇章都要转荐给周恩来等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阅读。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发出过提倡读书的号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亦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多人都爱读书,有的甚至系统地提出过关于读书的理论观点。可以说,涵养书香社会、培养读书之风,现在正得其时。

  高层号召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如何借力在国民中形成读书联动机制。我以为,首先,要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借助高层的读书示范,乘势培养全民阅读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各个层次的文化生产和服务部门发展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阵地。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其中文化部门机构改革就显现了要将各种文化资源优化组合、为文化发展繁荣夯实基础的趋势。其三,尽力发挥各种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名流在全民阅读中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倾尽全社会之力,涵养向学之风,如此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落到实处。

  推动国民阅读的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能促使人们进一步形成文化共识。如今文化载体的多元化、阅读取向的个性化、读书分众的小众化,致使文化共识越来越难以建立,而过于专业化和功利化的阅读取向同时也给文化通识的普及带来困难。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复兴,中华人文精神也需要复兴,而读书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实现方式。窃以为,要形成文化共识,凝聚社会合力,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应当建立三个维度的读书理念:

  一是防止读书的功利化。当前,一些人读书带有太多功利目的,如官员读升迁诀窍的书,管理者读管理权谋的书。这势必使读书沦为一种获利的工具,助长社会的浮躁之风,无益于真正发挥读书的人文精神培育作用。

  二是通过读书培养社会文化,壮大精神力量。读书对社会文化的提升作用显而易见,社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约束力。藉由文化形成的约束力远远强于外在的约束作用,能有效防止自身以及社会被过度物化和异化。这正是读书理念的深层次作用。

  三是建立读书引导的长效机制。读书不能只是一时潮流,而要形成长久习惯。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有文化强国战略下全民阅读的战略推动。比如,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城市的阅读战略,个人也可以有个人的阅读攻略,这样彼此结合,方能将读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升个人修养素质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责编:值班编辑、许心怡)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