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紫金城影业公司艺术总监、一级编剧 中国经济网记者邵希炜/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3日讯(记者邵希炜)19日,中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在鲁迅故乡绍兴召开。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紫金城影业公司艺术总监、一级编剧王浙滨结合自己创作中奥合拍影片《芬妮的微笑》、中法合拍影片《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的经历,提出自己对中外合作电影的思考。
在创作中奥合拍影片《芬妮的微笑》时,王浙滨发现对同样一个故事,中西方的文化有不同的诠释,制片人关注的方面也不相同:奥地利制片人更关注人,人性,人内心的秘密,光明与阴暗,生存与死亡。而作为编剧的王浙滨,似乎更注重大时代中的人物命运,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苦难与挣扎。王浙滨发现,东西方文化对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诠释,不同表达方式,从创作之初就存在。经过不同的取舍,不同的剪辑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发生奇妙的变化,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王浙滨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外合作拍摄影片,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外合拍影片,应从世界文化艺术的高度,同中存异在文化态度,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抓住中国电影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她说:“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那么多苦难和考验,但同时也赐予我们无比厚重的文化和极其丰富的故事。没有一部电影适合所有的国家、地区的所有观众群观看,都有它的受众局限性。文化上的相互碰撞,同时也意味着相互触合,关键是要讲人类共同的话题。”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