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去年异常火爆,并被国家广电总局点名表扬。其版权来自荷兰,这让很多人惊呼: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引进的节目就是好。于是,从今年3月份起,先后有七档以“中国”命名的综艺节目登陆国内荧屏,这些节目无一例外都是直接从国外高价购入版权。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和上海卫视的《中国梦之声》,然而,它们没有《中国好声音》的好运,尚未播完就受到不少观众的质疑和吐槽。
近两年来,“财大气粗”的卫视频频从国外买进综艺节目的版权。究其原因,无非有两方面:一是争夺收视率;二是从国外买入的综艺节目运作成熟,经过了市场检验,而原创节目要投入多、风险大。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引进节目中真正成功者少,而“水土不服”、广受诟病者众。
为什么《中国好声音》能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导师们无论怎么嬉笑怒骂、打闹逗乐,选手们无论有一个多么苦情的故事,节目始终坚持一个评判标准:你是不是能唱出好声音。而《中国最强音》和《中国梦之声》似乎都将着眼点放在了节目的边缘,为了博眼球而失掉了节目的内涵。从英国引入版权的《中国最强音》,已被网友毫不留情地斥为“中国最差音”:节目剪辑混乱、四位大牌导师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选手的歌唱水平更是令观众难以忍受。脱胎于欧美真人秀王牌节目《美国偶像》的《中国梦之声》也是这样,观众在最初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后,却发现节目成了导师的秀场,在选手的奇特故事背后,真正的好声音乏善可陈。
所以,偶尔一两个引进节目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买入国外的版权就是买入了成功的法宝。电视人需下点功夫,找准节目的内核,让引进的综艺娱乐节目“落地生根”、本土化,观众才能真正买账。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