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啥“爸爸”去哪儿,观众就去哪儿?
今年春节档,最大票房黑马是从电视综艺节目转战电影大银幕的《爸爸去哪儿》。该片春节7天票房4.68亿元,春节期间一票难求,甚至出现观众排号等买票的奇观。但该片在创造高票房奇迹同时,也引发“不像电影”甚至“《爸爸去哪儿》滚出电影圈”等争议。昨日,该片监制滕华涛回应质疑,揭秘影片制作内幕。他坦言:“你动了人家的蛋糕,肯定会有一些恼羞成怒的评价。我做的东西一贯被骂,《失恋33天》也被骂‘不像电影’,我已经无所谓了。事实上,我特别奇怪的一点是,有些人到底凭什么能代表电影圈,或者说,他们说别人的电影不是电影的底气究竟来自哪儿?”而该片出品方之一天娱传媒的总裁龙丹妮认为,电视与电影的跨界整合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成功秘诀1
春节档合家欢
年初一不上,这片子就没意义了
从2009年的《乐火男孩》到2010年的《我们约会吧》,再到2013年1月的《快乐到家》、2013年12月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尽管小荧屏到大银幕的联姻渐成潮流,但在《爸爸去哪儿》之前竟无一成功。当年因为《失恋33天》的成功,滕华涛被业内公认为“黑马导演”,但他坦承《爸爸去哪儿》的票房奇迹自己都没预料到。“我知道这档综艺节目很受欢迎,但那是看电视,观众不用花钱。对于电影版能有多少人花钱买票,我其实没太大信心。”
他唯一能确定的是,春节档是这部电影唯一的机会。“我接这个项目就对所有人讲,如果年初一不上,这片子就没意义了——它就是为春节定制的。当时我们看了这个档期的所有片单,发现好像并没什么特别适合全家过年一起看的片子。春节正逢寒假,每年都会有一些给孩子看的动画片,但中国动画片大多太低幼,基本上就是大人陪孩子看,大人就像完成任务,电影院里有一半人在睡觉。《爸爸去哪儿》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片子不但小孩喜欢,大人也能从中得到愉悦。而且之前综艺版我们就发现,这节目不光是有孩子的人看,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没结婚生孩子,照样也喜欢看。这片子受众群体可以说是非常广,非常适合春节档合家欢定位。”
成功秘诀2
贵在真实
它其实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中国好声音”转战大银幕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观众凭什么要走进电影院看一个和节目无关、莫名其妙的故事?身为监制,滕华涛坚持“电影版应回到综艺版成功轨迹上去,因为这才是观众真正想看的东西——孩子们出人意料的反应和对话、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还有那些孩子思维的、很萌的东西。”
滕华涛坦言,这部电影其实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电视节目最后一集设计了爸爸给孩子读信的环节,但电影版拒绝了煽情情节设置。“我们还真拍了爸爸们说点话、念点信什么的,但看完后我感觉不是特别好,放在整部电影里不是特别流畅。现在版本里天天给张亮洗脚的情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我剪辑时就觉得很有感觉——如果说要煽情,这一段好像也已达到要求,不用再刻意让爸爸面对镜头表白什么。”他认为,电影最后的成功在于给了观众最想看的东西——温情和正能量,贵在真实。龙丹妮则认为:“现在中国电影被观众吐槽最多的一点就是:花了钱却没拍出真实感,《爸爸去哪儿》说明真情实感不仅能感动电视观众,也能打动电影观众。”
5天杀青还叫电影?
回应争议:真是个大项目
《爸爸去哪儿》上映后很多人大吃一惊:作为一部大电影,形式竟与综艺版几无二致。这也是近日来关于此片最大争论点——这到底是电视,还是电影?这么做,算不算欺骗观众?滕华涛透露,整部电影其实只拍了四天半。这也在不少人心目中成为它不值得这么高票房的“罪证”。但滕华涛却不以为然:“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孩子是很难在一个陌生环境下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和新鲜感的。这不是一个要去‘演’的片子,所有爸爸和孩子的反应都是一次过的,无法重复。看过综艺版的观众都知道,一个行程的拍摄时间只有两天。这次电影版已经拉长了,到达那天就拍了一天,最后的大马戏又拍了一天半,中间孩子和爸爸做任务就只拍了两天。”
滕华涛认为,虽然整部电影制作时间非常仓促,但制作绝对精良,真正的工夫花在观众“看不见”的后期,动用的人员和设备的规模绝对算得上“大项目”——整个剧组多达400人,25台机器同时开机拍摄的,现场总共出动19组录音师,后期做声音时总共开了10个录音棚,每天都有10组剪辑师在现场边拍摄边剪辑……
高票房不是好电影标准
多屏互动为国产电影开辟新类型
热播电视节目拍成电影,批评者认为这是一种不顾品质、搭车赚快钱行为;赞扬者认为,这开启了一种新合作模式,打造了一个新电影类型。知名影评人周黎明提出,电视节目改编而成的电影,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伟大的电影,“也许票房不错,但票房和艺术是两码事。”滕华涛也赞成不以票房论英雄,“我反对以票房来决定电影的好坏,是你得承认它是观众喜欢的电影,不然哪儿来这么高票房?同样你也不能说,票房不好的电影就不是电影,这个市场需要更多电影来让它变得更丰富。”
对此,龙丹妮认为不必纠结于电视、电影的名称。“在我的概念里,电影不叫电影,电视不叫电视,它们都是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有很多载体,可以在电视屏幕播放,也可以在大银幕上映,甚至可以在手机屏幕观看。《爸爸去哪儿》就是在这个大方向下所做的一次探索。”龙丹妮说,热播电视节目改编成电影是一种跨界整合式联姻,也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跨界整合方式很多,有时未必是把电视节目搬到大银幕上。像美国有一档著名脱口秀节目《今晚秀》,很多美国喜剧电影明星都是从这个节目里走出来的。所以,参与其中的一些人脱颖而出,也是跨界整合的一个方向。”对于《爸爸去哪儿》的成功,龙丹妮更愿意看成一种新电影类型的成功,就像《小时代》一样。“中国电影不是类型太多,而是太少了。在中国电影年轻受众的数量增长惊人的大背景下,我们更不应该排斥任何跨界整合产品,但一些做电影的人很多时候太被传统电影思维禁锢。”本报记者 卫昕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