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咱农民也能靠演出挣钱:云南曲靖农村文化户达1600多户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14年02月11日08:17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故乡情艺术团正在排练彝族歌舞。
  本报记者 杨文明摄

  扫描二维码
  体验更丰富

  在云南曲靖,近年出现一大批农村文化户,他们洗干净泥手泥腿,扮上妆,穿上演出服;他们编排歌舞、创作小品,摇身一变成为创作者;他们活跃在舞台上,既充实了腰包,也愉悦着精神,还把市场拓展到了外省甚至东南亚。

  然而,农村文化户们还能走多远,富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表演能否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成立文化演艺协会、抱团取暖的方式能否生效?日前,记者来到曲靖陆良、师宗这两个农村文化户集中地进行了探访。

  ——编 者

  

  收集整理身边人身边事,村里的点点滴滴就是最好的剧本

  这个春节,陆良县博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武国红有点忙。从初一到初四,他的演出公司共有9场演出,仅大年初一就有两场义演、一场商演。“初八到初十,我们到彩色沙林景区演出。”接下来,公司还要去部队慰问演出,今年已经安排了16场义演。

  据统计,在曲靖,像武国红这样的农村文化户目前已发展到1600多户,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均是10年前的5倍多。“现在有很多农民不再务农,靠演出挣钱。”陆良县文体广电局副局长唐绍平介绍,“农村文化户的演出节目有传统舞狮、花灯相声、民族歌舞、方言小品等。这些节目特别接地气,老百姓一看就懂,很受欢迎。”

  在师宗县龙庆彝族壮族乡落红甸村,故乡情艺术团正在排练。“这个舞刚刚开始练,还有些生疏。”团长李林峰一边指导演员,一边说,“过年期间,农村喜宴、寿宴多,我们的演出也多。”

  “台上正在排练的这个舞蹈,就是我们根据彝族结婚的场景重新编排的。此外,像彝族传统的抹花脸、打磨球和彝族传统曲调等,我们都做了收集整理,再融合到表演中。”李林峰说,他从小受爷爷影响,深爱家乡文化,希望通过演出的方式把渐渐淡化的文化传承下来,并传播出去。

  除去彝族歌舞,故乡情艺术团的节目单上还有现代舞和小品。“村里的点点滴滴就是最好的剧本,比如,我们的小品《儿子梦》就是反映农村重男轻女现象的,非常受欢迎。”

  当被问到艺术团收入如何,李林峰难掩喜色,“今年一年,全团演出将近260场,工资加提成,团员每月多的能拿5000多块钱,少的也有2000多。”

  上午练功、下午排练节目,在年轻团员李美看来,艺术团的生活还是有些辛苦的。“虽然苦,但是很开心,不仅赚了钱,还学到了东西。”

  年经营总收入近1.5亿元,其中年收入超过15万元的就有172户

  “在我们这儿,农村有什么红白喜事,都会组织场演出热闹热闹。专业院团太贵请不起,我们自办的这些艺术团反而有优势。”陆良文化大户许明文说。在他看来,曲靖农村文化大户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关键在于曲靖有传统、农民有需求、农村有市场。

  城里的公司庆典、商业促销等需求则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婚丧嫁娶和公司庆典各占业务的一半。”云南橄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寿洪介绍,“橄榄文化”甚至把演出业务拓展到了缅甸等周边国家;而申桄寿成立的陆良正点喜庆公司,还曾与杭州安吉竹博园签订驻场演出的长期合同。

  随着曲靖文化户逐渐得到认可,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据统计,曲靖文化户年经营总收入近1.5亿元,其中年经营收入达15万元以上的就有172户,农村文化户已经成为当地不可忽视的重要经济文化力量。在师宗县,仅竹基乡就有46户文化户,就近解决了1500余人的就业问题,2012年组织演出4000余场次,创收2000多万元,人均创收13000余元。

  “这些农村文化户,不仅让农民经济上解困,更重要的是精神上解闷。”陆良县委宣传部长刘乔红认为,农村文化户把舞台搭建在群众家门口,如同散落在城乡基层的“文化细胞”,填补了公益文化单位覆盖横不到边、纵不到底,无法为一家一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空白。

  大户愁演艺水平,小户愁演出订单,管理方式堪忧

  近几年,文化户发展日益成熟,不少都注册成立公司,陆良县还成立了农村文化演艺协会,探索抱团“取暖”。“目前,陆良县内的演出团体就有100多家,成立协会后,我们就可以组团走出去了。”说起协会未来的工作,担任会长的武国红介绍,除了协调各文化大户共同发展,他还打算重点打造洞经乐团和百人唢呐队两个精品传统节目。

  如今,起步较早的文化户,由于订单多、演员少,甚至兼职做起了“经纪人”;有些农民从为别的大户演出开始,逐渐拉起了自己的队伍。谈到未来走势,几家大户不约而同都提到了“上网发展”,利用互联网争取外地订单。“曲靖演艺市场已经日趋饱和了,但是全国其他地区仍然市场广阔。”李林峰说。

  虽然相信前景广阔,但现实中的难题也让整个行业不敢松劲儿。据了解,目前曲靖农村文化户的发展并不平衡,大户愁如何提高演艺水平,小户愁没有稳定的演出订单,文化户的准确定位和差异化发展还不清晰。

  在李林峰看来,目前各家农村文化户的管理方式堪忧。“不少都是有活了再拉队伍,像我们这样和演员签订劳动合同、常年训练的相对较少。”

  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则困扰着“橄榄文化”、“正点”等一批文化大户的发展。俞寿洪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器械存放成了大问题,“没有那么大的场地,只能分散租多个仓库。可问题在于,排练怎么办?”在陆良、师宗两县,能为文化大户提供理想场地的租赁公司至今缺席。

  “我们最缺优秀演员,年轻人干几年就跳槽走了,有些演出合同不得不退掉了。”申桄寿告诉记者,由于演员不愿长期驻外演出,2013年“正点”公司就没在江浙安吉驻场演出了。而演员薪资等成本不断上涨,也让不少文化户颇为头疼。武国红坦言,虽然春节期间演出多,但并没赚到多少钱,“春节期间外请的演员价格高,商业演出赚不了多少钱;义演更是要赔钱,但为了打招牌、做公益,也不能停。”

  为提高现有演员的表演技能,曲靖市已经举办了上千期培训班,先后培训农村文艺人才7万余人次。“我们安排了市县文化馆的老师下乡辅导文化户排练节目,同时定期举办农村文化户展演等大型活动,希望可以为文化户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唐绍平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1日 12 版)

 

(责编:陈苑、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