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70岁姚永康:赋予陶艺新生命

本报记者  陈  原

2014年10月30日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姚永康正在创作。
  资料图片

  不久前,北京798艺术区的“桥空间”人流不断,“天趣——姚永康陶瓷艺术展”在这里举行,展览包括了姚永康20年来创作的 “世纪娃”系列、“水”系列和“青苹果”系列在内的50多件陶艺名作。70多岁的姚永康伫立在自己心爱的作品前,尽管多种疾病缠身,但依然耐心回答着来宾的各种提问,他的那份执着与纯真不时浮现于淡淡的笑容中。

  姚永康祖籍浙江宁波,生于江西吉安,成长在南昌,15岁那年拜师习水墨画,以后又学油画和雕塑,1962年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1966年被分配到景德镇瓷业公司。“我年轻时候先是喜欢石头,最后才喜欢上了高岭土,因为我工作的地方就在瓷城景德镇。高岭土在火中的‘模糊性’更强,因而更神秘、更诱惑人。”他这样说。其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确立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和与众不同的风格。姚永康为此多年苦苦求索。

  “文革”后他又回到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姚永康最初的探索在城雕,那是一个城雕大发展的年代,姚永康也想一展身手。1984年,他为南昌市少年宫创作《智魔》,1985年为江西师范学院创作大门雕塑,1986年为南昌滕王阁古代一条街创作《灌婴》,还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创作《八大山人》铜像,但因为他总是坚守个性十足的风格,从来不通融,结果,创作得很辛苦,路也走得十分艰难。不过,坚持也能成功,1987年他与康家钟合作的《陶与瓷》组雕,荣获了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作品评选”优秀作品奖,位于前20名。姚永康创作的最后一件城雕是《走过千年》:一位挑瓷工,扛着装满瓷器的长夹板走过街头。这在当时的景德镇是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刚一矗立在景德镇的中心广场,就引起市民的围观。因为创作城雕,他还与美术家钱绍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09年,钱绍武在写给他的信中这样说:您为陶瓷艺术开拓了一个新境界。我现在才知道这些年来雕塑界出现一些新作,出了一种写意随形的捏塑味,一种不是受西方几何体演变而来的构成主义影响,而是从亲切的具体感受中来,从陶瓷工与火的深入把握中来,从天趣与人力的交相融会中来,从偶然与必然的心手相师中来,是千百年的传统和天才的顿悟相结合的产物。

  在创作城雕的同时,1982年他应上海美术制片厂之邀,担任了《瓷娃娃》陶瓷动画片的美术主创,这部动画片夺得1983年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美术片奖。

  姚永康认为自己的创作从1997年至新世纪初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那时我已年近花甲,痴情造型艺术50余年,技能也已变为本能。”代表作就是“世纪娃”系列,被称作“新陶艺”。从1997年第一尊“世纪娃”问世始,在“世纪娃”创作的各个链条上,姚永康都使用了新的制作手法,把中国水墨写意的手法融汇到雕塑的造型上,首创随性泥片卷塑法,率先将青釉在瓷雕上大量重复使用,加强了青釉光影的动律感,达到了一种“随性卷塑”的效果。国际陶艺学会副会长、美国阿弗雷德大学陶艺学院教授温·海格比评价道:他的处理富有流动性,在中国陶瓷史中是少见的,其技法的精通,在中国当代陶艺中也是少见的。从此,姚永康的创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开始了他自己创造的陶艺王国,“水”系列、“青苹果”系列等喷涌而出。

  在《七十自述》中,姚永康写道:“人各有体”4个字是我幼时的国画导师胡献雅教给我的,为这4个字,我在艺术上面找自己的“身体”找了几十年。年过半百才仿佛认识了自己,终于找到自己的艺术“身体”!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30日 19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