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6日讯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于2014年11月6日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至2015年1月5日,展期两个月。“丝绸之路”汇集了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4家文博单位的400余件文物珍品,是近年来国内举办的综合反映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伟大意义的最大规模的展览。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在接受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丝绸之路”展览是目前有关丝绸之路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展览;展出的一级文物众多,有些文物是首度展出;首次将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统一于一个展览中,对丝路过往与伟大成就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展示;首次将营盘男子墓、李贤夫妇墓、虞弘墓以及金乡县主墓作为组合集中在一个展览展示,让观众从汉晋至隋唐清晰地感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
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话,彰显着古代中国开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中国以恢弘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与世界通好,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不断为古老深邃的中华文明注入新鲜血液,成就了世界东方巨人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植物、香料、珍奇珠宝、玻璃、金银器和一些珍禽异兽等陆续输入中国,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以及科学技术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不仅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铜镜、茶叶、瓷器、作物、药材、铁器以及四大发明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为世界文明灿烂辉煌的画卷绘上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为保证展览的规模和水平,我们从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上海、江苏、山东、安徽、四川等16省的44家文物机构精选出400余件与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珍贵文物,年代跨度从战国至明清,质地包括金、银、铜、石、玻璃、织物、纸、陶、瓷等,类别涉及青铜器、金银器、玻璃器、陶瓷器、丝绸、文书、壁画、石雕等,其中60%以上文物是一级文物,充分保证了展览的超高档次和超大规模。
在展览内容策划方面,“丝绸之路”展依托国际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主线,把丝绸之路年代发展顺序和内容主题区块进行有机结合,将整个展览分成六个单元,全方位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人情风物、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
在展示手段上,展览还将增设多媒体、设置小场景等辅助展示手段,以期对展览进行层次和内涵丰富的展示。除了常规的多媒体播放手段外,还特地为展览设计制作了多媒体互动展示:《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物古迹》、《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动植物》。另外,在文物展示中加入造景手段,特别用胡商牵驼图壁画和10件骆驼俑营造了丝路驼队。
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展览的内涵,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门为此次展览撰写了7万余字的讲解词,并配备20名专职讲解员和30名志愿讲解员为社会公众提供讲解服务。
同时,在展览展出期间,还将推出4场以“重游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公共教育活动。活动以6-12岁少年儿童为主体,通过“绘制地图”、“展厅参观”、“动手体验”等环节,让少年儿童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丝绸之路”所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关资料: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考古出土材料显示,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丝绸等已经远传到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巴泽雷克发现的公元前5-前4世纪的冢墓出土有战国花卉凤鸟纹织锦及山字纹铜镜,证明了欧亚黄金草原与中国的早期文化交流。公元前2世纪晚期,随着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
丝绸之路从中原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进入中亚、西亚地区,直达欧洲腹地,是当时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汉朝以降,丝绸之路迭经演变,贸易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之间的交流通道,即今天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涵盖了绿洲、草原和海上三大干线,形成了复杂的网状道路系统,并在唐代达到鼎盛。这一系统将当时的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埃及以及东亚各文明古国连接起来,成为世界各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营养的主动脉。各国使团、商旅、僧众、艺人、普通民众等往来于丝路沿线,有力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不仅为人类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典范。今天,丝绸之路早已超越其作为交通干线的定义,成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精神象征。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时代命题;2014年,“长安—天山路网”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将更加促进丝路精神和价值的传播。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