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司徒乔:他的艺术展现了良知和非凡创造力
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曾说:“艺术热爱艺术家身上忘我的勇气,热爱他在美和诗的无限天地中探新撷奇的无穷闯劲。它会原谅作者的错误,但绝不会原谅作品的枯燥乏味和冷漠无情。”而司徒乔正是一位拥有赤子之心和满腔热血的艺术家。司徒乔用他的画笔去倾诉和呐喊,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对底层人民的爱和同情,表现现实疾苦、人间冷暖,传播希望与爱,得到了鲁迅、沈从文等人的赞赏。就他的艺术贡献,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研究员蔡涛。
谈成就他的方法意识与林风眠相近
南方日报:在20世纪诸多美术家中,司徒乔的艺术探索有何特殊之处?
蔡涛:上世纪30年代,新的视觉文化传播媒体如画报、电影、戏剧等等纷纷成为都市文化中的主角,艺术家也开始大量参与摄影、版画、漫画等新媒介的创作,我们理解司徒乔,不能离开这个新的媒体文化环境。例如,他为《莽原》等杂志设计过封面,在沈从文的邀请下,为《大公报·艺术周刊》做了89期的编辑工作。可以说,这是中国当时分量很重的一份艺术副刊,因为投稿的人不仅来自艺术界,还包括了梁思成、林徽因、朱光潜、许地山、宗白华等知识界一线人物,因此,这份报纸副刊讨论的很多美术史的议题,学术含金量相当高,具备学术前瞻性。此外,我们在《大公报》这份报纸上,也可以看到当时年轻艺术家的一个新走向,就是赵望云、沈逸千这样的洋画家,开始将民间疾苦和边疆写生作为一种新闻报道的新体裁,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这种强烈关注现实的艺术价值观和表达方式,虽说在司徒乔早期的作品中就开始出现了,但是这种与现场报道结合起来的新媒体文化,对他无疑也是一种激励。
可以说,司徒乔是和鲁迅关系最密切的一位油画家,就在鲁迅去世前不久,他还陪鲁迅一家人看过苏联木刻展。在鲁迅的葬礼上,很多亲近鲁迅的版画家都在现场画了速写,司徒乔不仅画了速写,还在出殡前绘制了一幅巨幅肖像,成为整个送葬队伍的视觉焦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这件作品可谓现代公共艺术的一个里程碑,此后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空间中巨幅肖像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司徒乔有着更大的艺术抱负。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不久,司徒乔在《大公报·艺术周刊》上发表的《当前的大道》,其中说道:“自明代以来便渐陷入混沌境,至今未得见新生的我国艺坛,也黑暗了若干世纪。算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正是我们渐次堕入文艺衰微之日……从文艺衰落至复兴的当前大道,有两个急待克服的仇敌,那就是:门户的藩篱与对艺术底(的)不忠。这两个劲敌被杀了,我们便将会明白,除掉材料影响与思潮背景的差别,中西两艺坛到了今日,是能交荣互进的。”
司徒乔对艺术理解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超越了门户之见,力图超越中西文化的分界。在调和东西方的方法意识上,他和同时期的另一位广东籍艺术家林风眠比较接近。不同的是,司徒乔认为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比之西方现代主义,更有参考和学习的价值。
另一位文学界的巨人沈从文对司徒乔也是相当看重。沈对司徒乔的认可,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认可,沈从文很看重司徒乔平实朴素的人格,在创作上贴合社会底层,关注大变动时代普通人的生存处境,这恰恰和沈从文的文学追求是一致的。所以说,沈从文在美术界遇到了一个同路人,这就是司徒乔。
南方日报:对于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司徒乔的探索有什么价值?
蔡涛:折衷中西的思维,在民国画坛是个普遍现象,这方面司徒乔最耐人寻味的行为,莫过于发明了竹笔。上世纪30年代,新媒体文化来势汹涌,版画、漫画、摄影占据了优势地位,洋画家的价值体系面临挑战,司徒乔在困窘之中发明了竹笔。这种简便的绘具折衷了水墨画、硬笔画乃至版画的技术特点,在纸面上可以表现出尖刻的笔触和充满节奏的刮擦感,带有着同时期版画家充满战斗意味的媒介特性,看到他的实验是希望打通东西方的界限。他站在了一个近代知识分子的立足点上观察世界、思考问题。
谈价值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南方日报:您如何评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乱时,司徒乔所创作的一系列反映民众疾苦的作品?
蔡涛:放在世界艺术史的视野里来看,司徒乔的灾情画,如《空室鬼影》这样的作品堪称杰作。对比反映战争和灾难对人类摧残的世界级艺术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战争组画》等等,司徒乔的《空室鬼影》可谓毫不逊色,表现出了艺术家的良知和非凡的创造力。我们也许可以发问,为什么面对战祸,同时期的中国画家极少有如此彻底的反思和超越性的表现?
司徒乔的绘画创作后来经常被归类于现实主义,对他的理解比较容易脸谱化。但我们要注意到他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创作现场,往往能触发他强大的创作能量,这点恐怕他自己都是不自觉的。例如他创作的鲁迅遗像、在新加坡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全都是一种具有现场爆发力的创作。
南方日报:前几年,您在广东美术馆曾参与策划“浮游的前卫”展览,对一批美术史上“失踪”的粤籍现代艺术家进行了回顾,其中也包括司徒乔,乃至他的学生梁锡鸿等人,能否谈谈他们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意义?
蔡涛:毫无疑问,司徒乔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在国内没有进入过美术学校,在国外也是游学为主,更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天性和良知,在行旅、战乱、病痛中打磨自己,寻求卓越表现,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追逐理想的坚韧历程。
司徒乔作为一个具备前瞻性眼光的艺术家,他的思想和创作成果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广州艺博院和中央美院美术馆近年来陆续举办了回顾展,将资料陆续公布出来,这对学界重新认识这位艺术家提供了条件。司徒乔的教养背景很独特,一个是出身侨乡开平——司徒家族遍布全球的家系,一个是岭南大学、燕京大学的教会学校背景,他从小很自然地就在国际旅行和家族聚会中,感受到世界的精彩和开阔。此后,他穿梭于东西方之间的国际旅行,在战火中奔波,为生存和创作争取条件,这种在地球上行走的幅度和强度,还少人可以和他相比。此外,在学问上,司徒乔虽称不上美术史专家,但也具备同期艺术家少有的钻研能力。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