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中国文学在俄罗斯落地开花 期待走出“成长烦恼”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林雪丹

2014年11月27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文学在俄罗斯落地开花(记者观察)

  叶果夫向记者介绍其翻译的三部莫言作品。    
  本报记者 林雪丹摄

  科布泽夫的译作《中国新儒家哲学》。
  本报记者 林雪丹摄

  沃斯科列辛斯基(华克生)讲述翻译心得。
  本报记者 陈效卫摄

  魏德汉在颇具中国风的办公室中冥想。
  本报记者 陈效卫摄

  青年译者玛利亚在查阅资料。
  本报记者 陈效卫摄

  互译项目首批出版的中俄译作。
  本报记者 陈效卫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苏互译对方文学名著,结下深厚文缘。去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备忘录》。中国文学名著在俄罗斯的发行量接近前10年的总和

      

  迎来中国文学春天

  2013年5月,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互译出版项目合作备忘录》,商定6年内双方互译并出版不少于100种图书。项目启动一年多来,俄罗斯的中国名著翻译出版可谓立竿见影,呼谷传响。

  首批翻译出版的作品,既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传统经典,也有老舍的《猫城记》、铁凝的《笨花》和莫言的《生死疲劳》等当代名作,且后者多系首次翻译出版。古典与现当代的结合服务于现实,意义重大。它兼顾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家,可窥中国文学发展之全貌。俄罗斯东方文学出版社社长阿尼盖耶娃告诉记者,此前,俄汉学家明显偏重于探究古代中国,忽视了中国当今文坛的现状和发展。更重要的是,目前这些作品全是直接译于汉语版,避免了过去从英文转译而带来的“附带损伤”,如修辞技巧的阙如、民俗文化的淡化和历史事件的模糊处理等。

  中国作品在俄罗斯喜获丰收,在很大程度上是俄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对此,俄文化部副部长伊夫利耶夫在接受采访时也毫不讳言。2013年5月项目启动之初,俄方便积极与中方讨论翻译、出版、发行合作项目图书的资金解决方案,为项目落实打下坚实基础。在今年8月举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俄方携《笨花》等首批出版的译著出席,并举办了图书推介会、项目介绍会、编辑作家座谈会等多项活动。在9月的莫斯科国际书展上,全部10本中译俄作品首次集体亮相,俄方为此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和丰富的推介活动。观众索菲亚表示,新版译著展现了多样的中国当代社会,与以往晦涩的古典小说译本有很大不同,期待能看到更多的类似作品。书展期间,俄方负责互译项目的俄翻译学院还主办了第三届国际翻译大会,围绕文学译介展开了深刻、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在俄政府大张旗鼓地落实互译项目的同时,俄民间人士也在默默耕耘。《易经》的译者魏德汉、俄罗斯莫言作品翻译第一人叶果夫和参与译介《大学》的知名汉学家科布泽夫等,均是中国文学的爱好者和推广者。尤其是著名汉学家魏德汉,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把《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十余种中国古代经典译介给俄罗斯人,堪称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推开魅力中国之窗

  俄联邦出版和大众传媒署副署长格里高利耶夫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在俄落地开花,涉及面广,持续期长。从俄中关系的大局来看,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名著翻译为俄罗斯人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心态、行为、观念和制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和精神风貌。四大名著自不待言,铁凝的《笨花》用90多个“凡人”的“凡事”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至上世纪40年代中期近50年的历史断面;作为莫言多部新历史主义小说代表作的《丰乳肥臀》则呈现了重要的时代特征、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总之,一年来俄译介的文学名著,已不再囿于传统的风水、功夫、中药、中餐和茶艺等,反映的中国形象更加立体多维、生动丰满。

  除了小说自身外,译者创造性的脚注,更是深度诠释了中国文化。叶果夫在译著中对俄罗斯人所不熟谙的民俗地名、人物历史和关键词句等都进行了精炼的界定和解释。如《酒国》的“金童玉女”,被注解为“中国许多民间神话中备受欢迎的人物,道家圣人的同行者,玉皇大帝旨意的执行者,小说主人公和其姊的姓名”。至于意在阐释中国独特民间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关键词句”,则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炕”“大洋”“衙门”“里”“三从四德”等等。可以说,没有这些阐明音译、扩展意译的精当注解,即便通篇译成俄语,俄罗斯人恐怕仍是不明就里。据统计,俄译本《酒国》《丰乳肥臀》分别有200多个脚注,《生死疲劳》则达300多个,大量的注解使得每部译著都几近于一本包罗万象的中国民俗文化手册。

  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出版,也推动中俄两国人民从“相识”走到“相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所研究员、翻译家科布泽夫指出,俄传统文化认为,初次相识的微笑是动机不纯,一忍再忍则证明愧疚理亏;而通过中国的文学作品,他们逐步认识、认可了中国人的“异类”风俗:见人微笑旨在释放善意,礼让三分重在体现宽容大度。曾经到过中国1000多次的汉学家魏德汉告诉记者,他通过译介中国古典名著、创办俄文版《中国》杂志和进行茶艺等各种宣传,让一些俄罗斯官员、商人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宽厚隐忍、睿智博爱的民族,消除了他们心中的“既定威胁”,增进了两国的友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翻译的价值无论如何高估都不算过分。

  期待走出成长烦恼

  在中俄文学大规模交流停歇近半个世纪后,俄对中国名著的高速翻译出版,已迎来了令人欣慰的“中国文学年”,但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成长的烦恼”。

  格里高利耶夫认为,在文学作品译介的初期,政府应加以主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倾斜。及至走上正轨、形成惯性、达到“自觉”境地时,政府可逐渐放手。从宏观角度看,这种由主导到引导再到督导的最大益处,有利于避免市场经济与文学价值发生碰撞。

  就出版方而言,翻译作品付梓面世,必然涉及投入与产出的费效比问题,无法超然物外。俄罗斯出版方刻意将《丰乳肥臀》封面设计得十分露骨,以感观刺激吸引阅读期待。这种暗含媚俗倾向的装帧风格赚足了眼球,但却降低了严肃小说的审美品位和创作诉求,也背离了译者的初衷。译者叶果夫郁闷地告诉记者,他无法接受,却难以改变。不仅如此,市场经济还会殃及译著内容。叶果夫称,为使三部莫言的译著浅显易懂,他苦心孤诣地编写了大量脚注,但出版方为压缩篇幅、降低书价,进行了无端删减,致使一些表述失于过简,影响了作品在俄罗斯的阅读接受和审美评价。

  就翻译队伍建设而言,当务之急是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文学翻译考验着译者的智力、耐力和定力,因此俄罗斯著名翻译家多是皓首穷经的耄耋长者。文学翻译不像文艺演出或书画展览那样立竿见影,存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落寞。因此,即使有家学渊源,也未必子承父业。俄汉学界泰斗齐赫文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他的孙子和重孙虽主修汉语,但最终都选择了经商。针对后继无人的问题,俄文化部和出版与大众传媒署成立了翻译学院,针对翻译实践教授翻译方法。11月12日俄宣布从2015年开始对九年级学生开设汉语考试,以将汉语纳入高考考试科目做前期准备,满足汉语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俄方计划于2015年设立“最佳中国文学翻译”奖,为高水平的中国文学作品译介提供起飞平台、注入勃勃生机。

  俄罗斯,期待中国文学的永恒春天。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27日 23 版)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