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爪牙”竟是褒义词?韩愈曾在文章中使用

冯遐

2015年01月27日09:02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爪牙”竟是褒义词?

  《原来是这样》  

  浙江卫视人文类历史讲解节目《原来是这样》于每周日到周四每天21:30黄金档热播,目前已播出12期。节目将知识融入趣味短剧中的形式,有效加强了观众对这些信息的理解与记忆,不少观众大呼长了知识的同时,对国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下,我们说“某某的爪牙”那一定是带着贬义的。人们常用“爪牙”一词来形容坏人的帮凶、党羽。然而在古代,“爪牙”却是一个夸赞人的褒义词。韩愈曾在自己的文章《与凤翔邢尚书书》中写道:“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夸赞邢尚书现在是皇上的得力助手,是国家的城墙和壁垒。那后来“爪牙”又是如何变为贬义词的呢?答案将在节目中揭晓。

  如果“爪牙”已让你目瞪口呆,那么“作家”一词的演变,就更戏剧化了。现在我们常用“作家”来形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群,而在古代,“作家”可不是用来形容文人的。《晋书·食货志》中记载说:“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积蓄”,指桓帝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产,所以就没有什么积蓄。这里的“作家”指的是管家、治家、理家的意思。

  那么“作家”又是如何变成讽刺文人的词语呢?《太平广记·冯氏杂说》中记载,唐朝有个宰相叫王璵,好为人做碑制,有送润毫者,有一次误扣了右丞相王维的大门,王维就对其说:“大作家在那边。”在王维看来,写碑文是别人的家事,而不是文人该干的事,而王璵替人写碑文是在插手别人家事,便用“大作家”来讽刺王璵好管别人家事。王维自己也许不会想到,“作家”一词后来竟逐渐成为了文人的代名词。

  晨报记者 冯遐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